第355章 定策神眷(第2/3页)

定下神眷府的大方向之后,剩下的人员、物资以及资金的调配,欧阳朔就不再插手。需要沈追亲自协调行政署、内政署以及财政署。

沈追离开前,欧阳朔将三枚黑铁级建村令牌交给他。

这三枚令牌,并未使用融合令,是从友谊城的石碑上,直接分离出来的。

至此,山海城九枚二级附属领地的建村令牌,全部分离完毕。

北海城的三枚,被用在天风城、宜水县以及断刃城。友谊城的被用来组建神眷府,泅水城的三枚,还躺在欧阳朔的储物囊中。

处理完神眷府一事,已经是晌午。

欧阳朔离开书房,回到后殿用膳。

“哥哥,你回来了咧!”

冰儿早就等在饭堂,等着开饭。小丫头修习《无垢心经》后,其他变化看不出来,饭量倒是增加。

对《无垢心经》,欧阳朔一无所知。

他能做的,就是静观其变。

据紫苏讲,除了一日三餐,冰儿还经常要吃些糕点。有时候,还没到饭点呢,就一个劲地喊饿。

偏偏小丫头又拧巴,每次都要等欧阳朔回来之后,再一起吃。

欧阳朔无奈,也只能每天按时“下班”。

饭后,欧阳朔回到房间小憩。

下午,还有一场重要的政议,等着他主持,欧阳朔必须养精蓄锐。

……

下午两点,正殿。

三大署,十二司,共计十五位主官,全部到齐。

欧阳朔高坐上首,主持侯府年后第一次政议。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议事”一词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以“政议”。

一字之差,涵义却打不相同。

政议的“政”字,代表领地文官集团走向正规化,话语权和地位,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真正成为军政两极中另外一极。

同时也宣示着,欧阳朔这位君侯的权威,日渐鼎盛。

政议二字,就将欧阳朔这位领主和领地文官集团,划成两个阶层。

欧阳朔,独占一层。其下,才是文官集团。

相比此前的领地议事,政议有两个显著的变化。

其一,就是需要各司署互相协调的事务,逐渐多了起来。随着领地规模的扩大,一些领地事务,再不是某一司,甚至是某一署,就能够解决的。

比如,现在正在讨论的“关于建设廉州郡道路网”一事,就至少涉及到建设司、审计司以及四海钱庄三个主要部门。

建设司负责道路规划设计,审计司负责对工程预算进行审核,四海钱庄负责资金划拨以及财政转移支付。

除了三个主要部门,其他各司也都或多或少地牵扯其中。比如,官道沿线驿站的设置,就牵涉到文教司和治安司。

除此之外,官道沿线的府衙、县衙,也都统统牵涉其中。

更不用说,还有沿线数以百计的定居点。道路从哪个定居点经过,不从哪个定居点经过,可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其中事务之复杂,早已不是镇县时期,能够想象的到的。

这在考验各司的同时,对三位署长,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好在无论是范仲淹,还是田文镜,都是巨擘级的大员,倒还能驾轻就熟。

正是因为事务复杂,其中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

议政之时,欧阳朔大部分时间,都是做一个倾听者,轻易不会表态。

而这,正是政议的第二个变化。

欧阳朔,逐渐完成了角色的转变。

开始从一个参与者,变成纯粹的决策者。

除非涉及到领地重大战略,一般情况下,欧阳朔都会让各司署拿出处理意见或者明确的方案,而不会再去主动指导各司署的工作。

如此一来,三位署长的权力,就得到急剧提升。

他们的角色定位,也在经历一次转变。

此前的议事,一般都是由欧阳朔唱主角戏。无论是范仲淹,还是崔映柚,充当的更像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