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第4/4页)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入侵中国时,中共党员的人数只有区区4万。到1942年,党发起整风运动时,党员已上升到几十万。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由于不同的原因入了党。他们的任务是在分散于各偏远地区的敌后根据地中,把抗日斗争发展成统一的革命运动。整风的目的是要灌输有关思想行为的准则,使他们在缺乏常规的行政协调和行政控制的情况下完成这一任务。为此,党员入校学习。纠正两类错误的必要性成了整风紧紧围绕的两大主题。第一类错误存在于党内,第二类错误存在于党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之中。关于第一类错误,整风运动试图加强党内纪律和个人对集体、全党对中央的服从。

但是,毛泽东主要关注的,似乎是第二类错误。1942年2月,他作了两次讲话,为整风运动拉开了序幕。而这两次讲话的重点,恰恰是纠正第二类错误的必要性。在讲话中,他强调了变通马列主义以适应中国环境,并把这条原则应用到党的各级工作中去的重要性。他批评了机械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却不能将他们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运用到当前中国问题中去的学风。他还批评了将马列主义当成现成的灵丹妙药的教条主义。在他看来,马列主义是一个理论工具,只有在实地考察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实际生活状况后,它的有效性才能被证实。他还批评了党内的一种倾向,即:将自己与外面的世界割裂开。在没有与党外群众结成紧密联盟的情况下,党的革命目标“绝对不可能”完成。最后,他批评了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党八股,要求上至司令员下至党的宣传员学会用人民懂得的语言写文章、做演说。[3]

着重关注夺权斗争的当前环境,是共产党取得所有成就的核心要素。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提供了分析工具和组织模型,但是,如果不是共产党人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应用到思想和行动的每一级——上至中央委员会制定的政策,下至村庄工作的细节——就不会有后来40年代出台的,适应当地条件、满足当地需要的全面计划。用这样的办法,共产党将自己的利益与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群众的拥护。坚实的群众基础满足了它对粮食和人力的需要,使它与国民党做斗争时有充分的供给。


[1]根据司徒雷登大使的说法。见美国国务院编:《美国的外交关系》(1947年,远东中国卷),第76页。

[2]默涵:《人民解放军与土地改革》,香港《群众》,第42期,1947年11月13日,第18页。

[3]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由鲍德·考普顿翻译,见他的《毛的中国:1942—1944年中共的整风文件汇编》,第9—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