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造成的危害(第2/7页)

当时有一种普遍的观点,由于经济困境导致的苦难,工薪阶层对社会主义至少已经毫不恐惧了。通货膨胀“吞噬”了他们所有的薪水和储蓄,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无产阶级”,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失去的东西了。事实上,这种说法有些夸张,因为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一直怀有社会主义的理想(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地说明)。

但是,知识界的贫困的确为学生反内战运动提供了一个重要主题,经济窘迫也使得教授们广泛支持学生的反内战运动。正如我们提到过的,教授们本身显然是赞成1947年学生举行的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的。当时他们提出了许多要求,例如削减军费、增加教育支出——包括提高他们的工资。政府通过滥印钞票维持战争,使许多民众陷于贫困,这种做法受到反战人士的严厉批评,并由此失去了知识界的支持。但与工人运动不同的是,工人运动是由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混乱直接引发的,知识分子不支持政府的内战政策则是出于对政府更复杂的评估——知识界认为,放弃国民党政府是为保存整个国家而不得不做出的牺牲。知识分子自身在最近遭受的贫困只是他们评估中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因素。

在这一时期,政府公务员并没有积极地参加反政府的抗议活动。除了写信给报社讲述他们的困境,或订阅《观察》杂志(假使他们买得起),公务员没有采取任何政治上有影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112]公务员和知识界一样,直到战场上的惨败最终决定国民党的命运之前,他们一直没有抛弃国民党政府。因此很难确定,他们的贫困除了导致腐败增加和工作效率降低,还对国民党政府造成其他什么不利的影响。但这些弊端造成的伤害或许已足够破坏政府在其他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了。但就公务员自身而言,他们对国民党和内战的态度与知识界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张嘉璈对当时局势的总结似乎是最精当的,他认为,公务员和教师的窘迫境况“在政治上十分危险,因为他们本身就有左翼知识分子的倾向”。[113]这段话的含义是,内战时期严酷的经济现实加剧了这一阶层原本就危险的政治和思想倾向。如果这一观点属实,通货膨胀对政府造成的最主要政治伤害或许并不是政府由此失去了城市中靠薪水生活的中产阶级的支持。

如果要下一个最后的结论,政府为经济管理不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通过印发钞票填补财政赤字只是政府诸多错误中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对政府来说,这一决定最严重的一个后果或许是,决策者由此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他们可以不付任何代价解决财政问题。大量印发钞票以及持续地依赖外国援助,[114]的确帮助政府度过了抗战时期,但这些措施也极大地削弱了本国经济。在抗战时期,通胀就已经开始了,要想遏制这一趋势,政府必须彻底和全面地改变自己的经济管理方式。因此,毫不奇怪,由于缺乏进行这样的改变以及做出相关决策所必需的经验,政府在对抗共产党的战争中采取了同样的经济管理方式。最终的结果是政府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做加速其经济状况恶化之外的任何事情。

更具体地说,“二战”之后,中国工人突然摆脱了日本人八年以及此前十年国民党的约束,通货膨胀正好为他们反抗政府控制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理由。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政府无法像战前那样重新控制工人。在日本投降后的最初六个月里,政府充分认识了工人的破坏力量——在解决劳资纠纷时,工人们常常无视官方的法规和程序,并最终免于惩罚。政府被迫接受工人提出的根据生活成本的上升自动调整工资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