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胜利勋章

白俄罗斯战役期间苏军高级将领伤亡很少,在德文、俄文和英文资料中,我没有发现战死或被俘记录,只有第2坦克近卫集团军司令员谢苗·博格丹诺夫上将(1894—1960)在进攻卢布林时受伤,由阿里克赛·拉德齐也夫斯基将军(1911—1978)代理。不过经过治疗,1945年1月7日重返前线作战,4月6日第二次获授苏联英雄(第一次获授是1944年3月11日)。接着参加攻克柏林之战,6月1日晋升装甲兵主帅。

白俄罗斯战役进行期间,1944年6月26日,一大批将领获得晋升,其中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晋升大将。6月29日,罗科索夫斯基晋升苏联元帅,成为卫国战争开始后继朱可夫(1943年1月18日)、华西列夫斯基(1943年2月16日)、斯大林(1944年3月6日)、科涅夫(1944年2月20日)、戈沃罗夫(1944年6月18日)之后第六位获授苏联元帅的人。注意,内战期间斯大林并非军事指挥员,也就没有军衔,后来(1945年6月27日)改称“”,似可译作“苏联大元帅”,因为俄罗斯历史上最著名的统帅亚历山大·苏沃洛夫(1729—1800)头衔是“Генералиссимусроссийских сухопутных и морских сил”(俄罗斯陆海军大元帅)。

卫国战争结束前,马林诺夫斯基、托尔布欣和梅列茨科夫三人分别于1944年9月10日、9月12日、10月26日晋升为苏联元帅。这样,不算斯大林,卫国战争期间共有8名苏军将领晋升苏联元帅,数目大大少于纳粹德国。“二战”结束以后,又有索科洛夫斯基、叶廖缅科、巴格拉米扬、崔可夫等人晋升苏联元帅。他们每一个人打过的大仗、硬仗、恶仗,都是其他同盟国元帅(美国相当级别为“五星上将”)不能相比的。

战后晋升苏联元帅的人里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1908—1984)。1934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军事工程学院,即现在以他命名的国立波罗的海军事工程大学,曾经担任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工程师,后任厂长。该厂是1863年引进德国克虏伯技术建立的,以首任厂长、著名工程师巴维尔·奧布霍夫(1820—1869)命名,称“国立奧布霍夫工厂”。主要生产海军火炮,后来发展成俄罗斯及苏联最重要的武器生产厂家之一。卫国战争期间它和同样引进德国技术、1895年建立的乌克兰哈尔科夫机车厂,是苏联两家最重要的坦克生产厂。

纳粹德国入侵前夕,1941年6月9日,苏联军事工业人民委员鲍里斯·瓦尼科夫以失职罪被捕,未满33岁的乌斯季诺夫被挑选来接任这个重要职务,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工作到战争结束以后(1946年3月15日)。瓦尼科夫也算幸运,卫国战争开始不久(7月20日)就被释放,担任乌斯季诺夫的第一副手。苏联工业原来都集中在其欧洲部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哈尔科夫是三个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军事工业的第一要务就是把大量骨干工厂(约80家、60万工人)迁往亚洲部分,不但要迅速恢复生产,还要尽可能扩大生产。哈尔科夫机车厂迁到乌拉尔山脉东麓下塔吉尔,与那里生产火车车厢的乌拉尔车辆厂合并组成乌拉尔坦克厂,是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最重要的坦克生产厂。乌斯季诺夫和瓦尼科夫出色地完成了这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两人都于1942年获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在他们的领导下,苏联军事工业不但保证了军火“量”的需求,而且在“质”上实现重大突破,坦克、作战飞机、火炮乃至步兵枪械武器都赶上甚至超过当时世界一流的德国,为后来苏联成为军事科技强国奠定了基础。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便有不少德军士兵改用从死亡苏军士兵那里拿到的冲锋枪,因为巷战中它比德军自己的枪械更适用。1944年1月24日,乌斯季诺夫获授炮兵工程中将军衔,同年11月18日晋升炮兵工程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