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步履维艰的魏玛共和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0年前有那么多选民把自己宝贵的一票投给希特勒,绝非偶然,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和柏林国会大厦历史陈列对此都有说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欧洲许多国家相继发生类似革命,德国也不例外,1918年发生“11月革命”,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William Ⅱ,1859—1941)被迫退位,流亡荷兰。11月11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也就在这一天,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菲利普·赛德曼(Philipp Scheidemann,1865—1939)在柏林国会大厦阳台上向群众发出成立“德意志共和国”的号召。第二年2月,一个名叫“国民大会”(Nationalversammlung)的立法会议在德国历史文化名城、歌德和席勒曾经写下许多诗篇的小城魏玛举行。这次会议通过新宪法,确定德国为“联邦制民主共和国”。这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通常称为“魏玛共和国”。马鞍匠出身的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1871—1925)当选首任总统。

面值骤升100万倍的10亿马克大钞(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

但是,魏玛共和国是在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成堆的情况下成立的,这就注定了它的步履艰难。成立还不到四个月,1919年6月28日,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的凡尔赛条约就在巴黎市郊凡尔赛宫二楼镜厅签署。作为战败国,德国又割地又赔款,数额当时没有确定,暂定在1919—1921年间先付50亿美元。这对已经在战争中遭到重创的德国不啻雪上加霜,直接导致从1920年起的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有一组可以说明马克贬值的数字:1公斤由黑麦与小麦混合粉烤制的黑面包,在战前1913年12月的价格是26芬尼(Pfennig,德国辅币单位,1马克=100芬尼),大战结束的1918年便翻了一番达到53芬尼。此后更是翻着跟斗上涨,1919年12月80芬尼,1920年12月2.37马克,1921年12月3.90马克,1922年12月163.15马克。再往后,1923年6月过“千”(1,428马克),8月上“万”(69,000马克),9月达到1,512,000马克,10月达到1,743,000,000马克,年底达到399,000,000,000(3,990亿)的惊人数字。又如,1923年11月柏林每公斤土豆价900亿马克,每个鸡蛋3,200亿马克,每升牛奶3,600亿马克,每磅奶油更贵到28,000亿马克。幸亏德国素以出数学家闻名,德国人数学好,要不然买面包、土豆便要用到天文数字,买别的东西怎么办?

这时德国印钞厂已经来不及印制新钞票,只好采用在1,000马克的钞票上加盖印章的办法,让它一下子升值100万倍。然而,就这“10亿马克”大钞,也要320张才能买一个鸡蛋!德国人甚至抬着洗衣房装衣服用的筐子来搬运鈔票。马克实际上已经成了废纸,购物已经不用它,“以物易物”成为通行的做法,德国似乎又回到货币发明以前的原始时代。书上举例说,一位老爷子把花1.5万马克买来的房子卖了20万马克,“升值”十几倍,得意地以为自己“真够狡猾”。但是,仅仅过了半年,他就得意不起来了,因为卖房子所得的钱现在只能买四分之一磅奶油!

人们已经不能用钱包带钱了,图为德国人用洗衣筐搬运钞票(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

从1919年魏玛共和国成立到1930年,左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 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经常是议会第一大党,在政府里一直有份,并且多次担任议会议长和政府总理。但是,一年年过去,始终没能解决诸多经济、社会问题,民众生活日益困难,人们开始对它失去信心。1925年艾伯特总统去世,已经78岁高龄的老元帅兴登堡被推选继任。他是一个典型的普鲁士军人,1866入伍,参加过普法战争。1905年58岁时才晋升将军,远非“少年得志”,只能算“大器晚成”。在普鲁士和“第二帝国”军队中服役整整45年以后于1911年退役。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已经67岁的他又被征召入伍,指挥部署在德俄边界上的德国第8集团军,在塔能贝格战役中打败数量上超过自己很多的沙俄军队,此役结束即晋升元帅,是德国人心中的“一战”英雄。把这么一位已经第二次退役的老元帅请出来当总统,德国人是什么样的心情,人们当不难揣摩。当时的选举招贴画上,兴登堡头像下只有一句话:“Der Retter”(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