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米夏埃尔计划(第4/10页)

德军缴获了数百门高夫的大炮,取得了自西线开战以后从来没有过的好战绩:突破了敌人的战线,进行到一块无人把守的地区。但是,这样的战绩只是在战线的南面取得,鲁登道夫不仅没有这样的计划,也没有这样的需要。那天晚上,他在考虑下一步计划时意识到战局比较复杂,难以形成清晰的胜利或失败的判断。尽管有些部队战绩辉煌,但是他们的战绩都是计划外的。按照计划,处在德军的右翼的比洛应该深深地刺穿英军防线,然后朝着阿拉斯猛刺过去,这个战况没有出现。德军右翼的雾较淡,雾气蒸发得也较快,右翼炮击效果不如布鲁赫米勒所负责之处的炮击效果要好,右翼步兵在攻击英军第二条防线时陷入僵持状态。

中路的德马维茨战绩较好,但好的程度有限。所有的好戏都发生在左翼,胡蒂尔和布鲁赫米勒亲自到场实施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战术,以极高的效率取得战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鲁登道夫只有数目有限的后备部队。如何使用这些突击士兵,使之发挥最大效能,是他所面临的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如果按照原计划执行,他就需要增援比洛,力求在右翼突破。类似的决定,黑格或法金汉都曾做出过,历史上还有更多的人也曾做出过。这类指挥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企图通过增加兵力的办法实现转败为胜。如果鲁登道夫增援比洛,他就成了这类指挥官中的一员。鲁登道夫决定采取不同的对策。他调遣6个最好的师去增援胡蒂尔,没有给比洛援兵。这个决定与德军的新战术保持一致,就是要扩大胜利,而不援助失败。然而,这个决定同时暴露出鲁登道夫缺乏进攻重点的致命问题。如果胡蒂尔继续前进,他的部队将如同进入一块索姆河战役产生的废墟之地,也如同进入一块德军在后撤向兴登堡战线时采取焦土政策产生的废墟之地。在废墟中行军,士兵的体力会很快消耗得精疲力竭,德军将陷入难以前进的状态,这也许还算是最好的情况。鲁登道夫的作战部主任,曾极力要求他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没有人在此时此刻站出来说明继续让胡蒂尔前进的目的何在,甚至鲁登道夫也没有给予说明。比洛、德马维茨从一开始就有清晰的任务,但胡蒂尔却没有相对清晰的目标。他的惊人进展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胡蒂尔的下一个目标应该是什么?他占领的阵地有什么实际价值?他面前有待被占领的大片土地有什么实际价值?德军无法回答这一系列问题,这种形势暴露了米夏埃尔计划在第一天右翼失利后正在失去其内在的目的性。“我们把敌人防线撕了一个洞,”鲁登道夫在面对别人的质疑时说,“其他的事情顺其自然。”现在,虽然所获得的洞不是他原先想要的洞,但还是一个洞,于是他的下一步就是想跳进洞中去。无论他的最终决定如何,他的决定已经称不上是什么战略了。驱动他的更像是不可抵御的信仰之力——盲目地希望有某件好事将以某种不知道的方式出现。

星期五早晨,三个德国集团军恢复进攻。这次没有惊奇,因为双方都处于新位置上,浓雾再次出现,炮手的视力受到影响,布鲁赫米勒的弹幕炮击也难以展开。比洛部队与朱利安·宾派出的增援部队遭遇,比洛前进受阻。德马维茨企图在福莱奎尔斯突出部两侧推进,鲁登道夫本来希望战斗的第一天就能攻取这个突出阵地,但英军至今还牢牢控制着它。德军的所有进展仍然来自左翼,胡蒂尔继续前进,德国兵能跑多快前进的速度就有多快。由于高夫的部队没有炸毁桥梁,德军跨过了索姆河和克柔仔运河,高夫继续后撤。

高夫寻找新立足点的努力变得越来越希望渺茫。军事警察用枪阻止逃跑中的士兵迫使他们寻找任何可以防御的地形,或者把他们组织在一起展开防御。军官站在背后,握着手枪,要求士兵们各就各位。所有这些努力最后都失去效果,部队又开始撤退。黑格向贝当求援,要求给予帮助。当贝当接到黑格的求援信时,贝当派出的7个师的救援兵力已经在路上了。贝当派出的兵力,比他曾承诺给的援兵还要多一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