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筋疲力尽(第2/7页)

欧洲的战事继续着,新的进攻一次接着一次,就好像血海里的潮汐一样。在凡尔登,尼韦勒力压对有“屠夫”之称的曼京的排挤,将他再次提拔为军长,曼京在罗林森发动7月14日进攻的第二天,派遣一个师的兵力去攻占一个名叫富鲁瑞(Fleury)的村庄。这次战斗彻底失败了,法军损失许多士兵,由于失败过于惨重,贝当不得不加以干预。贝当命令不许再发动进攻,除非他亲自批准,并且明确指出他绝对不会批准一个准备不足的行动计划。曼京和他的上司尼韦勒开始策划一个甚至更大的进攻计划,他俩希望这个计划能被贝当批准。

7月23日,罗林森再次发动他的攻击。参战部队是澳新军团,有许多士兵来自加里波利,他们按照预定目标占领了波济耶尔岭(Pozieres Ridge)。在遭受新一轮巨大损失后,占据波济耶尔岭成为唯一战果,战斗随后又徒劳无益地拖延了两个月。“大部分澳大利亚士兵都是乐观主义者,许多人不愿吐露委屈,他们甚至把委屈深深埋藏。然而,一些聪明人痛苦地意识到自己被当作了无用的牺牲品,他们有这种想法毫不奇怪。”澳大利亚官方战史后来评论道。

尼古拉·尤登尼奇(Nikolai Yudenich)是一位与布鲁西洛夫一样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的将军,曾在高加索地区打过一系列胜仗。他在7月25日发现有大量土耳其人从两个方向正向他靠拢。于是他发动对土耳其第三集团军的猛攻,这支土耳其军队马上溃败,伤亡人数达到1.7万人,被俘人数也有1.7万人,同时还有数千土耳其士兵逃逸。他随后迎战继续向他压过来的土耳其第二集团军,其中包括加里波利的英雄穆斯塔法·凯末尔所指挥的军队。

7月底,布鲁西洛夫继续攻打交通枢纽科韦利,此举能进一步消损奥匈军队的实力。但是,他的速度被迫放缓,原因是一些老问题:运输能力不足、缺乏补给、缺少后援部队。有一个比较严重的新问题,德军从西线调遣来的大量部队陆续抵达。这是一个致命的危险,但是布鲁西洛夫却能以此为荣,因为是他逼迫德国向东线调兵的。3个月前,德军在西线有125个师,而在东线只有47个师。但是,自从德军为了应付布鲁西洛夫在东线制造危机局势开始向东线调兵以来,西线和东线的兵力对比逐渐发生改变。到了8月份,德军在西线留下119个师,东线增至64个师。数10万本来可以在凡尔登战役改变战局的德国部队,被迫来到加利西亚作战。

西线的战局并非像人们12月在尚蒂伊所做的设想那样发展。但是,根据8月份的情况看,霞飞制定的目标似乎还是有可能实现的。德军的总兵力已经居于劣势。在凡尔登和索姆河,德军都处于守势。在东南战场上,德军与奥匈的联合军队处于守势。奥地利人在意大利也处于守势(8月6日,第六次伊松佐战役开始,打了12天的仗,奥地利有10万人伤亡)。奥斯曼帝国处于危难之中,尤登尼奇的高加索战役和阿拉伯人的沙漠革命折磨着土耳其人。为了描绘一个更完整的大战局势,还需要提及另一动向,法国将军萨瑞尔正向萨洛尼卡的北面调兵遣将,他准备调动25万兵力,包括23个由英国、法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组成的步兵师。协约国有足够理由相信一点,只要继续向德国施压,德国很有可能像奥匈帝国一样走向崩溃。黑格有一个信念,德国人已经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和武器维持他们的防御线不受损伤。也就是因为有这个信念,他才不断在索姆河敲打德军。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发生了两件事,致使局势发生逆转。布鲁西洛夫给维也纳带来巨大的威胁,这迫使维也纳把所有的军队都置于德国的统一指挥之下。康拉德大声叫喊抗议,但此时已经无人关心康拉德的想法;毫无疑问,如果反对康拉德的人能在后续人选上达成一致,康拉德恐怕早已被解职了。整个东线都置于兴登堡的指挥下,其实也就是置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他很快就能从波罗的海的消耗战中摆脱孤立。当他获得东南战区的指挥权后,立刻不再强调他的部队是不能调往别处的说法,将他储备的东北部战区的部队调出。几百列火车的士兵、大炮、补给开始涌入加利西亚。随着这些德国部队进入各自的位置,布鲁西洛夫希望重新展开攻势的机会迅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