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凡尔登:准备(第2/9页)

凡尔登战役开始了,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最残酷的战役。这场战役之所以要打,是因为西线1915年底的局势所迫。进入大战的第二个冬天,双方喜忧参半。协约国的领导人回顾了过去一年的感受,觉得有许多令人失望的地方,其中有些应该算是灾难。塞尔维亚崩溃了,其军队基本上被消灭了。俄国失去了波兰、加利西亚。仅在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战役中,就有15万人被杀,68万人受伤,90万人被俘。埃里希·冯·法金汉告诉德皇威廉俄国的处境时说:“受到如此打击的俄国已经非常虚弱,在未来可预测的时期俄国已经不是危险。”

在过去的一年里,尽管法军一直处于攻击状态,但几乎没有战果,而且代价极高。仅在香巴尼和阿图瓦这两个地区,就有33.5万法国人被杀(还有许多人被列为失踪而不是死亡,其实是他们的尸体在混乱中遗失了)。自大战开始至今,法国伤亡总数已经有200万。大约20万英国人战死,这个数目是英国远征军最初派出人数的2倍,而总伤亡人数达到55万。

意大利参战本来被认为是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但实际上只产生了另一个僵局。在远东的高加索地区,俄国和土耳其在黑海和里海之间发生冲突,双方伤亡极大,但毫无战略意义。

然而,巴黎和伦敦仍然保持一种乐观态度,彼得堡对前途也有相当的乐观。协约国在西线的兵力优势明显,并且有扩大的趋势。意大利虽然没有在南方取得突破,但带来数十万兵力。即使意大利军队不能取得任何战役性胜利,但他们能牵制原本计划送到其他战场上的奥匈军队。俄军的管理有所改善,新领导层既诚实又有能力(后来证明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受重创的军队正在重建之中。英军参战时规模不大,后来伤亡很大,名声不佳,但其规模却增长得较快。

到1916年初,英国大约有100万军队在欧洲大陆,而且每月都增加10万人。德国人当初打了一个战争赌注,他们认为只要德国入侵比利时就可以在英国全面参战前把法国打败。如今,每当有一个营的英国新兵到达欧洲大陆,就是增加了一份德国人打赌失败的代价。英国和法国从殖民地抽调出军队来欧洲也增加了兵力。德国和奥地利没有这样的资源可以利用,也不能依靠海洋运输兵力。伦敦打赢战争的决心非常大,1916年1月,英国下院通过《兵役法》。这部法在英国并不受欢迎,即使在政府内部也有不同意见(阿斯奎斯拒绝对其表示个人意见),下院之所以能通过,主要靠劳合·乔治像钢铁般的意志的推动。这部法在英国第一次引人强迫征募士兵,保证有数百万新兵能参加英国远征军,借以克服人伍人数下降的趋势。协约国炮弹供应危机也受到控制。

英军、法军总参谋部的人员认为协约国的兵力实际优势比统计数字还要大。不断有情报说,德军浪费兵力的速度惊人,无法持续,很快枯竭。然而,德军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德军比英军、法军更仔细地节省兵力,其伤亡在1915年仅是敌人的一半。霞飞和黑格非常喜欢听自己参谋人员的美好愿望,他俩相信1916年的任务很简单,就是找到能打得德国人无力还手的最佳进攻方式。答案很明显:继续进攻,消灭德国人,直到德军的防线崩溃。有待回答的问题是何时、何地发动进攻,但两位指挥官并不担心。他俩给1916年的攻势定下了基调,就是要在所有可能进攻的地方发动进攻。如果所有部队能同时发动进攻,德军就无法在阵地之间转移兵力应付进攻的顺次。很难想象,在如此的攻势下,德军能躲避崩溃的命运。

协约国的兵力正在增加,柏林显然知道这个事实。所以,东线胜利没有给德国人多少快慰,打退霞飞的进攻也没有带来多少快慰。他们知道留给德国结束战争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了,道理不难理解,无论防御如何精良,防御意味着消耗和失败。但是,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实力,截至1916年初,德军在西线有94个师,外加26个后备师,而协约国是91个师,外加90个后备师。德国必须在还有实力的情况下打一次胜仗。然而,德国无法确定如何打这一仗,法金汉支持西线,兴登堡、鲁登道夫支持东线,双方一直处于令人厌倦的争执之中。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中,德国人感到有两个因素比较确定:在未来几个月里,俄国的实力将会严重削弱;法国肯定会进攻,法国人的进攻往往不计代价、不顾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