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寻找新战场(第2/10页)

康拉德与敌人交战很少犹豫,他宣布冬季进攻计划,目标是把俄国人赶出喀尔巴阡山脉,并解救被围困的普热梅希尔(Przemysl)要塞。他希望利用武力说服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不要加入协约国同盟(这几个国家渴望分享战争果实,但不能肯定哪一方能获胜),他请求德国提供4个师大约6万人。他这样就能和自己的盟友同舟共济了。德军高层认为,如果德国不提供帮助,康拉德就没有能力打败俄国人。然而,即使德国同意给予帮助,谁也没有信心康拉德能取得成功。可是,他的计划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如果他什么都不做,等着俄国人来进攻,那样的结果将是灾难。法金汉手中有4个新组建的军,大约有10万兵力,武器装备良好,指挥官和军士都很有经验。不久,德军内部爆发争执,争执的核心是应该在哪个战场如何使用这几个新组建的军。

德国如何处理奥地利?鲁登道夫告诉法金汉,问题是德国前途未卜。其实,奥地利问题仅是德国面临的难题之一。德军不仅需要在西线上对付实力迅速增长的法军和英军,而且还需要对付东线的巨型“压路机”俄国。虽然俄国已经遭受巨大损失,但其实力仍然大大超过德国和奥地利的总和,有迹象表明,俄军正在准备恢复攻势。德国目前没有好办法去对付这些危险,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合理分配现有资源。没有人知道是西线能取胜,还是东线能取胜。已经没有人考虑如何在西线和东线同时取胜的情况了。未来应该如何行动,政府领导与军队指挥官之间有不同意见,意见的差异是实质性的,这导致整个德国的战争安排处于瘫痪状态。

法金汉,这位英俊的容克贵族位居要职,此时是德军总参谋长,兼战争大臣,似乎拥有决定德国战略的权力。他有自己的未来计划。德军在1914年的损失使他感到惊恐,他称德军是一台已经“破损了的机器”。他判断德国已经没有机会打败所有的敌人。有必要考虑在东线或西线用谈判的手段获取和平。在西线,如果没有英国的默许,他觉得根本无法和平谈判,原因是英吉利海峡使得英国很难被征服,折中的办法只能是用武力拆散英法同盟。在东线,俄国军队规模巨大,德国无法在有限时间内打败俄国。法金汉认为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东线要狠狠惩罚俄国人,使之接受停火协议;在西线,要集中力量打败法国。他曾把法国描述成英国人手中的剑。“如果我们能让俄国人接受谈判条款,”他说,“我们就有了压服法国和英国的手段,那时的和平谈判将对我们有利。”

法金汉不愿向东线输送更多的兵力,因为那样会减少西线可用之兵。他也不愿用削弱东普鲁士的办法去补充康拉德的兵力。这就使得他与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意见不一。兴登堡和鲁登道夫都看到了击败俄国人的机会;由于鲁登道夫和马克斯·霍夫曼是东线的大脑,所以鲁登道夫的态度就更坚决一些。因此,兴登堡和鲁登道夫都鄙视法金汉,这有可能是因为战略观点不同,也可能是因为嫉妒,或许这两种原因都有。法金汉占据着德军中两个最高的职位,他拥有指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权力,其他德军高级指挥官都必须听从他的指挥,但是,由于德军伊普尔战役损失过重,法金汉的可信性大打折扣。坦南堡大捷和马祖里湖的胜利,为兴登堡在公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接近霞飞在法国公众中拥有的地位。兴登堡不打算用自己的声誉支持法金汉。在鲁登道夫不断刺激下,兴登堡利用一切机会削弱法金汉,他公开扬言法金汉不适合占据如此高的职位,鼓励自己在皇室、政府内部的追随者去说法金汉的坏话。法金汉则给予兴登堡以类似的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