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铁骰子转起来(第4/9页)

在毛奇对施利芬的原计划所做的修改中,有一处改动最令人费解,他使施利芬的右翼变得非常拥挤——有50多万士兵及其武器装备拥挤在一个从荷兰南部至阿登森林之间的12英里(约19公里)宽的通道中。这将导致道路和铁路的短缺。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成千上万的部队和给养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运输很长的距离。所以,德国军队不能迂回进攻,只能一直向前攻击并摧毁比利时在列日建造的坚固堡垒群。因此,德国的战争动员要求立刻攻入比利时:如果比利时有时间组织在列日的防务,毛奇的战略将彻底失败。毛奇曾说:“没有列日在手,不可能执行施利芬计划。必须马上占领列日的堡垒群……占领列日是我们前进的必要条件。”

毛奇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认识,德国不应该将兵力过度集中在右翼发动进攻。他在策划施利芬计划的几年中,把右翼与左翼的兵力对比由原施利芬计划中的7倍,调整为3倍。在1914年版的计划中,毛奇将55个师的兵力放在梅茨(Metz)的北面,梅茨这座城市周围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堡垒,地理位置处于巴黎的正东面。毛奇还将23个师的兵力放在较南面的地区进行防守。当年施利芬因为手中的兵力较少,所以安排59个师在北面,只留9个师给其左翼。毛奇的这个改变,曾引发许多争议,但毛奇这样做是明智的。与俄国的情况类似,法国在1910年后已经强大得令人敬畏,远远不是施利芬时代的那个懦弱的法国。法国变强大了,军队训练改善了,装备改善了,换了较好的领导,总之更加专业。法国已经有能力发动攻击。毛奇和他的幕僚判断,法国的攻击力量将放置在比利时南部,也就是德军较弱的左翼。如果法国攻入德国,他们将能转向北部,截断德军右翼与大本营的联系,从而实现法国的速胜。

总体上看,毛奇因缺少自己热衷的方案,或者说缺少能使自己更有信心的其他方案,而接受了施利芬的方案。没有证据表明毛奇曾打算放弃施利芬的方案。例如,他从来没有全面地权衡过他叔叔老毛奇的方案。按照老毛奇的方案,德军应该在西线处于守势(至少守一段时间),让想打仗的法国先发动进攻,这个方案实际上能为德国带来巨大的战略优势。1913年,毛奇决定放弃他的助手制定的备用方案。按照这个备用方案,德军将攻击力量放在俄国方面。所以,毛奇在危机来临的时候,除了施利芬计划外,手中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

毛奇之所以如此自断退路,也许是因为毛奇无力看清欧洲复杂多变的局势(比如,一个较肯定的后果是:如果是法国先发制人,英国将不会参战;但只要德国先发制人,英国一定会参战)。也许存在另一个比较可能的原因,他被一种在1914年前开始在欧洲战争策划人员之中流行的狂热思潮感染了,法国受这种狂热思潮感染的程度最严重,德国和其他国家稍轻一些。这种狂热思潮就是所谓的“攻势邪教”——相信赢得战争的唯一途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发动对敌人的进攻,而且是不计后果的进攻。这个军事教条来自参与过普法战争的人的亲身经验总结,许多在1914年时资格最老的将军在普法战争中都是刚入伍的战士。在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将战争的控制权拱手交给普鲁士,战争结果对法国人来说是一场灾难。也许,毛奇的战略思维中融入了“攻势邪教”的军事教条。还有另一个同样有可能的原因,谁也没有想出比毛奇修改后的施利芬计划还要好的方案。即使是毛奇最严厉的批评者,也不得不同意这个观点。

在战争爆发后的30天内,德国军队从和平时期的76.1万人飙升到200多万人。这一大群人,被组织成87个步兵师,每个师大约有1.8万人,外加11个骑兵师。这些师又被编制成8个野战集团军(Field Army),每个野战集团军由一个全职将军统领。其中的7个被部署在德国西边的边境线上,最后那个被派往遥远的东普鲁士,责任是阻挡俄国抛掷过来的任何东西。东普鲁士的南方是奥匈帝国,这两块地区被俄国占据的波兰分割开来,奥匈帝国动员了130万兵力,总共有47个步兵师,外加11个骑兵师,统帅是康拉德。再南边一些是塞尔维亚,有25.5万人,分成12个半师,这些塞尔维亚军队作风强硬,很有作战经验,能疯狂般地投入战斗。与德国和奥匈帝国对立的是俄国,其军力达到350万人,分成114个步兵师、36个骑兵师。考虑到俄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俄国军队有继续增大的潜力。这就是所谓的“俄国压路机”,其规模令德国和奥地利的战争策划人员不寒而栗。在西边,法国在战争动员30天后有180万人入伍,分成97个步兵师、10个骑兵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