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治安肃清(第2/2页)

没有了敌特分子的威胁,当地的居民也敢和游击队接触了,不仅仅店铺开张,而且积极踊跃的要参军打鬼子。

虽然光复淮阴时间短暂,但是现在杨凌已经将淮阴经营的如同铁桶一般,不仅仅成为了敌特分子的禁地,当地也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杨凌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放出了话,无论是鬼子的间谍还是那些当了汉奸的便衣队,只要敢来淮阴,那么抓住一个枪毙一个,绝对不会手软。

当然杨凌的心里也是十分的清楚,要想让自己说出的话有分量,要能够保护自己身后的居民安居乐业,那么实力至关重要。

倘若他麾下没有能征善战的部队,那么别人也不会惧怕你,因此他也抓紧时间在扩编部队。

参谋雷雄在短短的两天内就从淮阴招募了足足的一千五百新兵,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当兵。

当然在这些招募的新兵中,城外的难民营里招募的难民也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并且大多数都是东四省的庄稼汉子。

自从东北四省沦陷后,大量的难民逃入关内,虽然政府也在努力的赈济难民,但是人数太多了。

而且随着南京,徐州,武汉等陆续的沦陷,更是造成了数以千万计的难民,政府已经顾不过来了。

这些难民在饥寒交迫中度日,不得不靠着乞讨为生,人生地不熟的被抢掠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从关外到关内的漫长逃难的道路上,几乎是饿殍遍地,白骨累累,那些体弱的老人妇孺陆续的因为饥饿和疾病而死亡。

而现在这些难民中,但凡能够活下来的都是一些身强力壮的人,但是他们也是惶惶不可终日,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饿死在荒郊野地。

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战乱的缘故,商业凋敝,道路受阻,这些难民就连乞讨都变得异常艰难,不得不吃草皮树根活着。

饥寒交迫的难民们为了活下去,许多人不得不去当了伪军,毕竟当兵能够吃饭,总比饿死的强。

这也是为什么杨凌他们俘虏了大量的伪军的缘故,因为这些人很大一部分并不情愿真正的当伪军,而是迫于活下去。

当他们和自家军队作战的时候,他们几乎都是对天放枪,游击队一冲上去,他们就投降了。

杨凌也理解他们的难处,毕竟相对于那些虚无渺茫的家国大义,有时候能够活着更现实,所以他也并没有对俘虏的伪军大肆杀戮报复,而是尽可能的招募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