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军队的兵力及其内涵(第2/7页)

良好的军事训练(包括体魄和意志的锻炼),加上精良的装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此外,它还能给军队带来安全感和优越感。当然,这一切都要以维护民族生存的战斗意志为前提。

跟以往相比,虽然所有国家都对军事训练和精良装备更加重视,但是总体战领导仍然可以进行优于敌人的训练,以便让自己占有优势。

1914年战争爆发时,德军的训练和装备,特别是重型火炮,质量优良,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可以有所改进,但是最主要的问题是弹药紧缺。

不过,在最初几次会战中,弹药短缺的劣势还没有显露出来。当时,德军最高统帅部不顾一切,无视当时所处的严重劣势,依旧想用西线德军的精锐部队一举将法军击溃,摧毁法国军队和法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为此,德国军事当局有计划地动员了部分预备役部队,抽调他们上前线,参加最初几场决战。这个措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由于会战时间被延迟,战争被迫延长,而预备役部队此时已经投入决战,人们便觉得预备役部队不敷使用了,于是,德军最高统帅部遭到人们的指责。

依靠预备役部队获得战争的胜利,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西线失利的原因是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作战计划受挫,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需要为它负责的是指挥官而不是部队。对这个问题,我不想在这里详细探讨。

作战素质优于敌人的德国陆军最终没有在西线获得胜利。而战争依旧在进行,它迫使各国不断地努力,以弥补和平时期所耽误的时间。各国军队对提高部队战斗力的训练非常重视,而相比之下,德军的训练优势逐渐消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已经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能征善战、比敌人更加优秀的士兵了。军队数量变成了人们关注的大问题,而此时部队的弹药问题和其他装备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在这个问题上,占有全世界大部分军备工业的敌人,其处境显然比我们好得多,他们拥有数量优势和军事装备的优势,他们可以利用它们来和我们作战。这首先表现在阵地战中。敌军获得休整的时间远远多于德军,不仅如此,处于一线的德军还始终处于敌军最强大的火力之下。同时,没有数量优势的德军要比敌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从古至今,军队除需发挥力量的人外,还需要技术。刀、盾、箭、弓、战车、投石器、石筑胸墙等,这些都是“技术辅助器材”。

技术始终如一,但是器材(进攻器材和防御器材)却不断完善,出现了运送部队和军事装备不可或缺的铁路、运输车、军舰和飞机,以及其他器材。没有这些“技术”辅助器材,军队及其运用将是难以想象的。

在世界大战中,军队依旧是由士兵和各种技术辅助器材组成。作战器材多种多样,既有消耗大量弹药、射程达数公里的大口径火炮,也有近距离投掷的手榴弹。在机动方面,既有铁路运输,又有汽车运输。海洋上,装甲战舰在游弋,在大洋深处,潜艇在航行。在空中,飞机在战斗。

不过,世界大战爆发前,军事技术远不像世界大战中和现在这般完善。事实上,军事技术的作用是在世界大战中慢慢为人们所认识的,随着战争的延长,它的重要性更加显著。

在战场上,想要用强大的火力歼灭敌人,同时又能保护自己,就需要部队不断增加性能更加优越的装备。于是,重机枪出现了,不同口径的迫击炮出现了,速射枪出现了,各种大口径火炮的数量增加了,这时候还出现了装备机枪和轻型火炮的装甲车,而运用汽车和摩托车进行部队机动则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根据不同任务制造不同类型的飞机,由此用飞机投掷的炸弹、爆破弹和燃烧弹的设计也逐步完善。在这过程中,人的地位好像不断下降。从我任职最高统帅部以来,我便在战线最前沿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代替人来工作,即增加机枪等武器的数量,加强火力,并将手握步枪的步兵从最前沿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