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体战的本质(第2/5页)

但是,世界大战[2]和近150年的所有战争相比,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不但参战国的军队在战场上厮杀,就连参战国的民众也参与其中。于是,战争变成了人民的战争,它让人民陷入战争的危险之中。对于这场战争,我在《我的战争回忆录》一书中这样写道:

跟以往相比,虽然武装力量和作战兵器更加强大,但是陆军和海军的作战仍一如从前。另一方面,人民倾尽全力支援战争,作为军队的后盾,给军队以鼓舞和支持,这个特点在近年的所有战争中都表现得更加明显……

在当前的战争中,军队和人民已经融为一体,想要分清哪些属于陆海军的范围,哪些属于人民的范围,是极为困难的事情。人民战争真正体现出它的字面含义。

世界强国汇聚人民的力量进行相互对抗。它们在进行陆战和海战的同时,也对敌国人民的肉体和精神进行攻击,以期达到瓦解敌国人民精神、瘫痪其生命的目的。

从总体战上看,战争不单单是军队的事情,而且是直接与参战国的每个人的生活和精神息息相关。

总体战的出现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犹太民族和罗马教廷日渐冲突的争霸斗争,表现在削弱各民族和镇压反抗者的勃勃野心;二是普遍兵役制的出现及使用杀伤力逐渐增强的武器装备。

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战争的多种多样性时代已成为历史,总体战却随着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而深入人民大众的生活。比如,随着飞机性能的改善和数量的增加,它不仅能执行投掷各类炸弹的任务,还能够向居民散发传单和其他宣传品。比如,无线电设备,随着其性能的改善和数量的增加,可以执行向敌方进行宣传的任务。

这种变化多种多样,举不胜举。世界大战中,由于敌军作战区域纵深的正面有数百千米宽,以至于在该区域内的居民被卷入战争。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战场,从现实意义上说,它早已扩展到作战国的全部疆域。

在这样的战争中,军队和人民都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而且还间接受到粮食禁运和宣传等活动的影响。这种情况跟战史中所描述的被围要塞的居民一样,他们最终因为战争的折磨和为生活所迫而弃城投降。

因此,总体战不仅针对军队,也直接针对人民。这是无情的和真切的现实,每个国家都会用各类作战手段来为该现实服务。如果用一句老话来形象地描述总体战,那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则最合适不过了。如此一来,总体战的所有参战国的民众将承受巨大的精神负担。

但是,战争不会轻易爆发,只有在整个民族的生存遭到真正的威胁、全国民众众志成城决心投入战争时,总体战才会付诸实践。这一特点是由总体战本质所决定的。

以前那种战争,即政府无视民众意愿,以及为实现有限的政治目标而进行的战争,早已成为历史。与总体战相比,这种战争与其说是维护民族生存的道义战争,不如说是纯粹的强盗战争。

在“殖民战争”中,侵略者凭借船坚炮利、训练有素的部队可以轻而易举地灭掉一个民族或者部族,被侵略者则因为生存遭到威胁而被迫反击。对于被侵略者而言,这种战争更具有总体战的性质,因为他们是为了道义而战。

除了这点,可以说,殖民战争是最不道德的战争,甚至配不上“战争”这个崇高、庄重的称呼。因为殖民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维护民族生存而进行的,而是完全出于利欲[3]。

如果我们对总体战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那么便能得出意义深远的结论。从克劳塞维茨至今的100多年里,战争的本质早已发生变化,政治与战争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我认为或许是政治本身先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