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撤军(第3/14页)

一般的军火商队规模不大,有时会按照买货方订货的数量确定商队的规模。运输工具主要由骆驼、马和少量汽车组成。军火商队的货物并非完全由国外组织免费提供,大部分商队都是为了赚钱。他们大多以易物方式交易,一般只收取贵重的宝石和毒品——阿富汗大麻很受国际毒品市场欢迎。有时军火商会将军火藏在普通货物中,在通过阿富汗政府设立的检查站时,利用贿赂的方式轻松逃过边检。1984年,苏军少将卢琴斯基曾对当时的情况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实,我们几乎没有与军火商队交战过。我们也没有获得过关于他们的重要情报,毕竟喀布尔政府有24个边防师团驻扎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上……例如,第25边防师和第59边防团就驻扎在商队必经之路上,而商队却能轻松地从距他们10至30公里的地方进出阿富汗。”

苏军与商队作战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发现他们。从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的大小道路有100多条,即使掌握商队的行动路线,也根本不能拦截他们。他们非常善于机动和临时更改路线,同时对苏军的反侦察能力也很强。苏军在一些主要关卡和大路上安排了大量兵力,在广阔的戈壁和山区则很少布岗。苏军最有效的打击方式就是布设埋伏。1982年7月,苏军近卫第103空降师决定组织一次伏击战,地点选在赫尔曼德省和坎大哈省交界处的马尔扎村附近。第357空降侦察营副营长格拉德舍夫少校参加了这次行动,他后来写道:“为了打好这一仗,我们整整准备了10天,首长成立一个20人的侦察分队,包括2个军官、1个准尉、5个军士和12个战士,战士中包括2个通信兵、2个工兵、1个卫生员和1个翻译。为更好地完成任务,侦察分队还专门安排一位阿富汗国家安全局的军官。分队的武器装备包括:6挺机枪、l4支AKS-74自动步枪、1支AKMS微声自动步枪,每人携带2份基数弹药和4颗手雷、4支RPG-18火箭筒、5颗不同类型的地雷、7部无线电台、7部望远镜、l部夜视仪。每人都着防弹衣、迷彩服和运动战靴。”由于情报准确,他们只埋伏了一个晚上,就消灭了一支28人的军火商队。在MON-50型地雷、手榴弹、自动机枪和步枪的夹击下,进入埋伏圈的敌人来不及还击就毙命了。战斗结束后,苏军侦察分队无一人伤亡,共缴获32件武器和大量弹药。

到9月底,苏军共为军火商队设下18次埋伏,14次阻击成功,共消灭200多名游击队员,俘虏20人,缴获2000多件武器和许多袋钱币,其中包括伊朗里亚尔、印度卢比和阿富汗尼。苏军只有3人受伤。苏军指挥员在进行总结时强调,伏击战成功的决定因素是情报准确和组织周密,从人员到装备,从计划到实施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得十分周全。不过,据一些空降兵回忆,当时他们在喀布尔和苏卢比附近设伏时,效果并不明显,90%以上都无功而返。主要原因在于苏军的这种埋伏战术已经被阿富汗游击队熟悉,不论他们隐藏得多巧妙,都会被发现。同时,上级有严格的命令,要求设伏分队人员必须在25人以上,并且要由重型装备护送到埋伏地点,于是就增加了伪装的难度。

由于苏军设伏时主要选择在大路旁边,所以当商队改走小路后,他们就没办法了。阿富汗地形复杂、面积广阔,几乎到处都没有路,但又到处可以开辟出路来;苏军只能按计划每月在一些商队可能出现的地点设伏,结果只能是碰运气。苏军伏兵乘装甲车出发后,就被当地人跟上了,他们的埋伏圈往往就成了自欺欺人的游戏。另一个问题在于苏军指挥员的“过分关心”,他们要求侦察分队必须每个小时都要向自己汇报情况,包括行进路线、准备情况、周边局势等内容,而这种无线电通话也同样能被阿富汗游击队截获,从而暴露自己的行动计划。1983年夏,苏军共设下2800次埋伏,只有262次拦到军火商;第二年的同一时间,2084次埋伏中只有181次成功。为有效打击军火商队,苏军第40集团军司令部认为,必须将边境地区的兵力增至2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