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1934年12月 南昌行营(第4/5页)

第二年(1922年)4月16日,孙中山在梧州召开扩大军事会议,蒋介石力主先回师讨伐陈炯明。他说:“自古以来,决无奸臣在朝,大将可以立功于外之事。先生如若北伐,必须除陈安内,方可对外行军。”22日晚,他又在三水谒见孙中山,再次晋谏,极力主张进攻石龙、惠州,消灭陈部,先安后方而后出征。孙中山急于进行多年筹划的北伐,而未采纳。

蒋介石坚持自己是对的,23日到广州,准备离职回乡。孙中山闻讯到蒋住处挽留,蒋还是在当晚乘船挂冠而去。

6月18日,蒋介石接汪精卫报告陈炯明叛变的电报,证明了蒋介石识人之深,判断之正确。同日,孙中山发来急电:“事紧急,盼速来。”那时,蒋介石就感到孙中山在广州虽然僚属众多,集中了当时社会上的许多精英人才,在军事上却唯有他是可以倚重之人了。经过几天的思考与准备,终于在25日离沪赴粤,29日登上永丰舰见孙中山,孙中山授他以海上指挥全权。

那时,他在永丰舰上与孙中山并肩抗敌四十余天,一边与士兵们冲洗甲板,一边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边为孙中山出谋划策。后来,孙中山为此书作序备极赞许:“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予侧,而筹划多中,乐与予及海军将士共死生,兹记殆为实录。”

在孙中山的心目中,蒋介石是有谋有勇而能与他共生死的人。广州集中有那么多人才,他唯对蒋介石多次连电召请,不惜求远水救近火,可见他对蒋的倚重。那么八个月后(1923年2月18日),委任他为大元帅府行营参谋长就是必然的了。

但是,那时候,他对这个职务并不是受宠若惊,而是迟迟不到任,孙中山连电催促:“万请速来,勿延。”蒋介石仍不动身。直到4月15日才勉强启程,20日抵广州就职。是年8月16日孙中山率由他任团长的国民党人蒋介石、沈定一、王登云,共产党人张太雷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俄,进行了三个月的考察。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蒋介石参加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24日)受孙中山委派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不愿赴任,借口经费拮据辞职返乡。

2月29日,孙中山发电给蒋介石,电谓:“现在筹备即着手进行,经费亦有着落,军官及学生来者逾数百人……且兄在职,辞呈未准,何得拂然而行。希即返,勿延误。”

但蒋介石给孙中山写信,说孙中山依靠的人多为趋炎附势、阿谀谄媚之徒,仍不到职。3月21日黄埔军校入学考试时,孙中山仍然任命蒋介石为考试委员长,在蒋介石到职前,由李济深暂代。孙中山依赖蒋氏之深切由此可见。直到4月26日,蒋介石才到校办公。5月3日孙中山正式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那年他才三十七岁……

蒋介石瞩望南天。那时候,他生逢乱世,却如鱼得水,自认为是天赋雄才。在他握有黄埔军校和粤军参谋长之职之后,审时度势,不再观望,而决定激流勇进。日本振武学校的武士道校风,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在日本新潟县高田镇的野炮第十三联队实习时,就充分表现了出来。

1925年2月3日(他任黄埔军校校长正好九个月),他率以黄埔军校教导团和学生军组成的精锐师,担任先锋部队,从广州出发,迎击陈炯明的叛军,开始了第一次东征。那时他作为校长,竟能身先士卒与部队一同冲锋陷阵,一时间在黄埔军校师生中,赢得了声望。

北伐使他获得了荣耀,而在上海对共产党人的大屠杀,又使他的两手沾满了革命志士的血迹,由北伐英雄一变而为千古罪人!

可怕的从革命到叛变革命的蜕变!由此,他把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抛进了“抗俄、反共、镇压工农”的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