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抵抗的方法(第2/8页)

然而,防御与等待紧密相连,所以,打败敌人这一目的只有在出现了进攻的条件下才可以存在。所以,倘若没有进攻,防御就只能停留在保持原有的状况下。

当然,保持原有的状况是防御在等待中的目的,也是其最直接的目的。此外,防御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得它作为较强作战形式的那些优点。

如果我们设想有一支部队奉命前去防守它的防区,那么一般会出现下面几种防御方式。

(1)敌人一进入战区,部队立即发动进攻(莫尔维茨会战[1]、霍亨甫利得堡会战)。

(2)部队在战区边沿附近占领阵地,等待进攻敌人出现在阵地前面,然后主动进攻敌人(恰斯劳会战、索尔会战和罗斯巴赫会战)。在这样的情况下,行动是较为被动的,等待的时间也较长。虽然在敌人真正发动进攻的情况下,采取这样的防御方式和前一种防御方式相比所获得的时间多不了多少,甚至一点也不多,但是两者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在第一种场合,战斗会发生,而在第二种场合,战斗就不一定会发生,敌人或许没有足够的决心发起冲锋,因此,等待的利益会更大。

(3)军队在战区附近的阵地上不但要等待敌人下决心进行会战(等待敌人出现在我方阵地前面),而且要等待敌人发动真正的进攻(崩策耳维茨筑垒阵地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将进行一次真正的防御会战,正如我们说过的,防御会战还含有部分军队的进攻行动。跟第二种情况一样,赢得时间的问题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是敌军的决心却要遭受新的考验。有的进攻部队在发起冲锋后发现,对方的阵地非常坚固,难以攻克,以至于在最后时刻或者进行第一次尝试后就放弃进攻的决心。

(4)军队退入本国腹地进行抵抗。退却的目的在于让进攻方的兵力遭到削弱,并等待进攻方不得不主动停止前进,或者至少不能打败我们在其进攻路程的终点所进行的抵抗。

如果防御方能在撤退中留下一座或几座要塞,逼迫进攻方不得不进行围攻战或者包围战,那么进攻方的兵力将会受到更为严重的削弱,防御方则有很多机会以巨大的优势兵力在某个地方攻打进攻方。

不过,就算没有要塞,向本国腹地撤退也能让防御方逐渐取得他所需要的均势或优势,而这种优势在战区边沿附近是得不到的,因为进攻方的任何前进行动都会造成兵力削弱。这种削弱是由两方面引起的,一是由于前进本身引起的,一是必要的分割兵力造成的。关于这点,我们将在探讨进攻时详细论述,在这里我们只要先知道这个观点即可。

第四种场合首先要做的是将赢得时间当成是一种重大的利益。如果进攻方围攻我方的要塞,那么我们便获得了要塞沦落前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能长达数个星期,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长达数月。

倘若进攻方受到削弱,即进攻方的力量趋于枯竭只是由于前进和占领必要的地点造成的,或者只是由于路途遥远而造成的,那么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将赢得更多的时间,以至于我们在转入行动时无需受特定时间的限制。

除了要衡量进攻方在进攻路程终点的双方兵力对比的变化外,我们还要衡量防御方不断增长的等待的利益。虽然进攻方并未因为前进而削弱到无力在防御方主力停下来的地方发动进攻,但是他极有可能没有决心发动进攻,因为在这里发动进攻比在战区附近地带发动进攻更需要决心。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进攻方的军队受到削弱,不再是出征前那般精锐,而且威胁已增加;二是因为对于一些犹豫不决的统帅来说,抵达并占领所到达的地区后,他们要么真的觉得进行会战已然没有必要,要么找借口认为没有进行会战的必要,结果常常彻底放弃进行会战的打算。由于进攻方放弃了进攻,而防御方无法像在战区边沿地带那样充分取得积极结果,但是,他还是赢得了不少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