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过海(第2/2页)

接下来的几天,这些零配件让五架B-25和三架P-39起死回生,等于美澳空军凭空添了八架战机。

在新几内亚,土著居民不仅帮助美军收集飞机零件,还给他们抬运伤员

地勤检修人员也开了窍,他们甚至将锡罐头敲平后,拿来修补机身上的弹孔——不管想出什么办法,只要能让飞机更早更快地重上蓝天。

若按飞机的绝对数量计,日军航空队还占据上风,只是数以百计的飞机都被打坏,正在机场等待修复和调换部件呢。日本投降后,麦克阿瑟在日本本土的机场上,曾亲眼目睹那里停放着8000架飞机,里面至少有98%都是基本完好的,却因缺损部分零件而不能投入战斗。试想一下,如果将这些飞机用于作战,其作用将会有多大!

这是细节决定结果的最好例证。一个积极维修,一个缺乏维修,仿佛睫毛那么短的差距,竟然就成了胜负的界限。麦克阿瑟日后高度评价空中力量在布纳战斗中扮演的角色:“在战场支援、补给输送和人员运送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战斗的胜利构筑了坚固的基石。”

继首开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空运部队的先例后,美澳空军再显威力,他们依靠新机场和数量上的优势,逐渐逼退了曾在海面上肆虐的日军航空队。

海面上空的日机一消失,恢复海运水到渠成,随后感到压力巨大的是麦克阿瑟本人。

美国政府的“先欧后亚”政策,使得能够投入太平洋战场的资源十分有限,而在整个太平洋战场上,西南太平洋战区得到的补给又更为有限。按照麦克阿瑟的说法,他的军需计划系数,低于世界上的任何战场或地区,有时甚至低于通常数字的一半,“在1942年的最后一个季度,战争已进入紧要关头,但从美国运来的给养不及10万吨”。

给前线提供给养是麦克阿瑟的事。他问华盛顿该怎么办,陆军部给他发来了一份法不传六耳的指令:“尽量利用当地的资源!”

说白了,就是要让澳大利亚提供给养。这个时候,麦克阿瑟就要感谢澳大利亚总理柯廷了,人家是要什么给什么,不怕他不给,就怕你不要。

后来的史实证明,当时美国政府给西南战区的给养确实是所有战区中最少的,他们所需物资的三分之二均为澳大利亚当地产物,西南战区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有时还能为同样窘迫的南太平洋战区增援一些补给。

艾克尔伯格的运气特别好,当他来到布纳的时候,所有瓶颈问题都已有所缓解,运输舰队也得以起航。运输舰队的到来,不仅改善了前线的食物供应,还为美军提供了作战急需的机枪枪架、榴弹炮以及装甲运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