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凑够一撮人马上走(第3/13页)

辻政信对前景自信满满:“这次作战,我们无论如何要把苏联坦克抓到新京(即长春)来,举行庆祝胜利的阅兵式。”

辻政信摇着个鹅毛扇,不慌不忙,做闲庭信步状,让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关东军司令官植田好不欣赏。

关东军司令部由此制定了一个缩回拳头打人的策略,即先撤出诺蒙坎,然后找准时机,集中兵力给苏军以“分期分批地”严厉打击。

植田和辻政信都把对手估计得太低了,朱可夫也有标准,但不是他们的。

进攻的前兆

日军的兵站常识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只有大板车这样的运输工具。

苏联人不用大板车,用载重汽车。

朱可夫将驻外蒙苏军的所有载重汽车,包括火炮牵引车在内,都动员出来,并采用了歇人不歇车,轮流替换汽车驾驶员的办法,昼夜不停地将战略物资运往诺蒙坎。

只花了十天时间,苏军就在诺蒙坎储备了半个月以上的作战物资,远远超出了日军的预计,坦克等机械化部队也畅通无阻。

朱可夫重兵在握,万事俱备,他不光守,还要反击——有限度地反击,以便更好地达到防守的目的。

就兵力而言,起初集结于诺蒙坎的主要是苏军第五十七特别军、外蒙古军骑六师等部队,如果是单纯防守,差不多已经够用,但如果要进行反击,这些力量尚嫌不足。

斯大林曾关照伏罗希洛夫,只要朱可夫挂帅出征,他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一切支援。

斯大林确实下了最大的决心,因为“红色间谍”佐尔格刚刚传来了最新情报,情报中对日本军事实力进行了揭示。

佐尔格发现,侵华战争的长期化,已经使得日本资源和生产力极度紧张,在缺乏德国支援的前提下,没有能力与苏联作战,要战,也必须重整军备。

从1939年6月算起,佐尔格预计日本需要用一年半至两年的时间,才可以完成重整军备的任务。也就是说,日本如果要对苏联大规模用兵,最快也得是1941年以后。

佐尔格的结论是,尽管日本在诺蒙坎采取了主动进攻的姿态,但实际上未能做好与苏联大规模作战的准备。

既然日本还未做好准备,斯大林便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利用自己相对先进和充裕的军备资源,对日本陆军予以狠狠打击的机会。

有了斯大林的吩咐和支持,伏罗希洛夫完全照朱可夫开出的菜单上菜。包括武官所说的那两个机械师在内,苏军精锐部队陆续从欧洲调往远东,前线苏军的实力逐渐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苏军的这次兵力东调中,各式特种部队的聚集最为引人注目。从第一次诺蒙坎战役中的兵种对比来看,苏联空军从指挥机构到飞行部队,都明显落于下风,此次新任空军主任(相当于空军司令员)斯穆什科维奇中将奉调而来,负责对在外蒙空军进行统一指挥。

斯穆什科维奇抵达外蒙古后,马上对前一阶段空战的失败教训进行了剖析。

飞行员们的水平没有日本航空兵高,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但个人能力不够,完全可以通过集体配合来弥补,偏偏在先前的空战中,因为缺乏经验,飞行员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这就上了日本人的圈套。

在现有飞机性能上,单翼的伊-16速度比九七战快,但是滞空时间不长,双翼的伊-15速度慢一些,不过具备足够的滞空能力,二者正好优势互补,如果能使这两种战机有机配合,就能抗衡和抵消日本航空兵的个人能力。

斯穆什科维奇带来了一个飞行教官班。这个教官班的成员包括二十多名老飞行员,他们或参加过援华,或经历过西班牙内战,在与德、意、日三国的航空兵交手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空战经验。

确定方略后,斯穆什科维奇便将教官们分散到各作战机场,让他们以空战格斗的实战方式,对年轻飞行员进行配合训练。在短时间内,每个飞行员都被轮训一次,虽然不可能立竿见影,但鼓舞了空军士气,也给年轻飞行员们壮了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