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第2/2页)

从1965年登陆岘港到1975年撤军,越战已经过去近40年。越战10年,美军投入的军费高达6760亿美元(以2008年的美元价值计算)。美军虽几乎赢得每一场战役,却没能赢得最终的胜利,他们勉强保住了面子,但彻底输了里子。其中,著名的“阿肖谷战役”更被直白地抨击为“无意义且不负责任的仗”。事实上,这严厉的抨击也适用于整个越战。这部史诗般的《越南战争》除了逼真地再现了当年残酷的战争环境,更把战争置于宏大的时空背景中考量:这场“无意义且不负责任”的战争是怎么发生的;战争背后的信念和动力为何;做为“无意义且不负责任”链条中的一员,个人如何理解一切,又如何安置自己的道德与责任……这一系列对个人、国家、社会、时代甚至整个宇宙的反思,使《越南战争》在同类小说达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尽管越战已经结束多年,但它始终是美国人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在美国人对越战的无数反思中,最值得深思的或许要数美国前国防部长、越南战争的策划者之一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Strange McNamara)所发的感慨:“我们没有意识到,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在不涉及我们自身存亡的事务中,要判断什么是另一个国家和人民的最大利益,应由国际社会进行公开辩论来决定。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力,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①

《越南战争》是一部充斥着“兵”味、军队基层生活和战场气息的作品,窃以为要想把这种独特的军队生活气息翻译到位,没有军营生活的体验是很难做到的。此外,书中的美军俚语和行话比比皆是,而且很多都与越战的历史背景有关,就连作者自己也说,即便很多美国人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在翻译过程中,我有幸通过电子邮件向马兰蒂斯先生一一请教,使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作为译者,与作者的交流也别有一番趣味。当我最初通过责任编辑宣慧敏女士欲与作者沟通时,马兰蒂斯先生回复说他要了解译者的简况和翻译经历,显然他对译者的资格有他的标准。在告知作者我是一名退役军人以及翻译过的作品后,这一“测试”得以顺利通过;在向他的请教过程中,有一次大概是我提的某个问题使他产生了误解,“不乐意”的他在随后连续两次的回函中,所有的答疑文字全都变成了大写字母,尴尬的我无从解释,只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每译完一两章之后又继续向他讨教,随后,“消了气”的他的书写格式也恢复了正常;最有意思的是,我发现马兰蒂斯先生的每一封回复邮件,也同时转给了估计是他的英国出版商的责任编辑Sophie Baker和Betsy Robbins两位女士,当我偶然发现书中有个别拼写或排版错误,并在给作者的请教邮件中请他确认时,马兰蒂斯先生在订正的同时,也会在答疑文字里直呼两位女士的名字,要求她们确保这样的订正能够反映在经过她们之手出去的任何文本或后续的印刷体书籍里。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马兰蒂斯先生是一位非常有个性、也很有意思的人。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想借此向作者卡尔·马兰蒂斯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给予的热心和详尽的解答与帮助;我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宣慧敏女士,没有她的热情、耐心、宽容和指导,就没有《越南战争》一书的顺利翻译和问世。

本书在翻译中存在的纰漏和错误,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胡  坚

2013年9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