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拉加苏之一(第5/9页)

但是从纯粹的远征军角度说,新一军中带有美国背景的军官,以孙立人(新一军军长)、齐学启(早期新38师副师长)和贾幼慧(后期新一军副军长)三人最为典型。

之所以将他们三人并列,是因为他们的经历十分相似。这三位将军都是出身于清华中学,随后入读清华大学,随后考取官费赴美留学,入美国普渡大学(梁实秋同行),而到了美国后又一同投笔从戎,改学军事,最后共同指挥远征军作战,这种友谊和经历,在当时堪称罕见。

三人学习军事的选择各有侧重。孙立人是到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指挥,齐学启去了诺维琪骑兵学院,贾幼慧去了丹佛炮兵学院。

三人后来的结局,孙立人自己不用说了。贾幼慧始终是孙的左右手,在台湾做到陆军副总司令,因孙立人案受到牵连断送前程,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齐学启在1942年远征军向印度撤退途中,因不忍抛弃伤兵,亲自断后率领伤病员撤退,为日军追击炮重伤被俘。齐被囚禁于仰光达三年之久,始终坚强不屈,后被日军唆使叛徒杀害。

值得一提的是,孙、齐曾同在淞沪战场指挥税警总团抗击日军,因为税警总团非正规部队,从淞沪撤退后部队被陈诚所部吞并,孙被明升暗降,齐被编为编外官佐。齐于是离开部队,到浙江大学担任教授职务。一年以后,才为孙立人将军所召再次从军。所以,浙江大学也认齐学启将军为校友。

第二,是法国。

在孙立人部下的军官中,法国背景的有一个半人。

所谓孙立人部下一个半“法国人”,半个,指的是1936年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校的廖耀湘。

这是因为,廖其实不能算孙立人的部下。当远征军入缅作战时,孙、廖各率领新38师和新22师,属于平级。孙立人在仁安羌解救英第一军和装甲第七旅,廖耀湘在斯瓦依靠滚筒式撤退,各打出一次令盟军刮目相看的漂亮仗。从缅甸向印度撤退时,两个师互不统属,在此后的反攻作战中,两个师分别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是远征军的两把利刃,孙立人升任新一军军长的时候,廖耀湘也升任新六军军长。两个人的军事生涯仿佛一对平行线。

然而,偏偏有一段时间,这两条平行线相交了。中国驻印军改编为新一军的时候,下辖两个师,正是孙、廖的新38师与新22师。而孙立人除了担任新38师师长以外,还担任新一军副军长,恰好比廖耀湘高了半级。

于是,廖耀湘见到孙立人也只好敬礼。这个上下级关系时间既短,也更多是形式上的,所以,廖耀湘只能算新一军的“半个法国人”。

顺便说一下,廖耀湘的“滚筒撤退法”很厉害,日军看着这个大滚筒完全琢磨不出如何下口。打出了名气以后,1948年廖又拿这个大滚筒对付林彪。林总的兵没有鬼子那么爱琢磨,你滚我就跟着你滚,一下子把个滚筒滚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夹馅肉饼。一边滚一边打,廖总的兵比林总少,结果可想而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不幸的是,还有一个人对廖耀湘的打法佩服得不得了,就是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将军,面对粟裕他也一样摆出了一个滚筒阵。而更加不幸的是,粟裕的兵和林总的兵的脑袋竟然一样,都是一根筋……

新一军里一个半“法国人”减去半个,还有一个,指的是后来担任新一军政治部主任的葛南杉。

葛南杉,留法归国的从戎书生。从留法时间算,是廖耀湘的后辈。在孙立人从淞沪战场撤下来重新建军时,担任缉私总团第三团团长,后成为孙立人手下的得力将领。

有趣的是,新一军中有这样一段顺口溜:“我军要发扬,两个‘大姑娘’,一个葛南杉,一个孙克刚(孙立人的侄子,后接替葛为新一军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