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出山 ——中日战车部队在缅甸的恶战

在抗日战争的八年血战中,日军装甲部队曾经给装备简陋的中国军队带来极大威胁。在台儿庄,西北军三十一师的弟兄们被迫身缚手榴弹扑向日军坦克,以同归于尽来保卫自己的阵地。

中国军队,在抗战期间也曾拥有一定数量的装甲部队。然而,由于中日两军对装甲部队的使用都停留在支援步兵的基础上,在中日战场上就难以见到库尔斯克大会战那样的坦克对决了。

但双方战车部队之间的激战,在整个战争期间还是多次发生。

比如,淞沪会战中,杜聿明指挥的战车兵团曾以英制维克斯6吨半战车和水陆两用战车攻击日军租界阵地,部分车辆与日军协助据守阵地的89式坦克发生战斗。南京战役中,坦克兵团所属德国I式战车曾经发动对汤山的反攻,日方记载曾攻入日军一师团指挥所。此战,日军以坦克部队进行反击,双方发生交战。这两次战斗,第一次因为英制坦克无论武器还是装甲都逊于日军,被轻易击毁。第二次,双方进行炮战后寡不敌众的中国战车后退,后因油尽不得不放弃。

在八莫被中国远征军俘虏的日军战车,说明上提到是日军97式轻型战车。

然而,这都是中国战车部队处于劣势情况下发生的零星战斗。到1944年,形势就发生了逆转。在日本一篇名为《日中战争时期的中国战车》(作者高桥文太郎)的文章中,描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眼里的中国战车部队。其中大多数内容国内已有介绍,而关于中国远征军战车部队在缅甸的作战部分却未提及。这一部分附有多张珍贵照片,并特别提到了在缅北作战期间中日坦克部队的激烈战斗,以及日军败北的经过。

《日中战争时期的中国战车》题图中国远征军的M-4A2中型坦克。经核对,实际应该为M-4A4谢尔曼坦克,中国远征军战车第一营第一连装备这种战车。

中日坦克部队在缅甸的第一次战斗,发生在孟拱河谷之战。所谓孟拱河谷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在1944年发动的胡康河谷作战之继续。这一年,史迪威指挥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二十二师(廖耀湘)新编第三十八师(孙立人)部在美军配合下从印度穿越胡康河谷,重返缅甸,开始了打通“史迪威公路”的缅北战役。1月28日,在胡康河谷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战车第一营赵振宇部和新二十二师战车连出其不意渡河攻击,攻入位于大洛的日军第十八师团师团部,是为远征军战车部队第一次参战。没想到中国军队会利用战车快速渡河的日军猝不及防,师团长田中新一仅以身免,连师团关防都丢给了远征军。接着,孟关等地也相继落人中国军队手中,胡康河谷天险被中国军队突破。

中国远征军战车部队装备两种坦克:谢尔曼M-4A4中型战车、斯图亚特M-3轻型战车。

为远征军提供油料的美军加油站,这幌子极有“帝国主义的腐朽情调”。

败退的日军第十八师团在后方的孟拱河谷,以加迈为中心重建防御体系。第十八师团是一个步兵师团,本身配有少量坦克和装甲车,在早些时候于英帕尔战役被重创的第十四坦克联队一部分残部也加入作战,主要车辆为95式和97式轻型战车。

根据《日中战争时期的中国战车》记叙,4月,中国军队从胡康河谷向前跃进,开始进攻加迈为核心的日军第十八师团阵地,中国战车部队依然作为先锋使用。

然而,双方的战斗却比以前更加激烈。日军依据现有装备,针锋相对与中国战车部队相抗衡,其主要作战手段包括身缠手榴弹用“肉弹勇士”炸中国坦克的发动机、用山炮抵近速射反击等等。由于95式轻型坦克从装甲来说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日军将其放在两道厚土工事墙之间横向移动用于打击中国战车。95式轻型坦克的37毫米火炮虽然口径小,但身管长,初速高,有一定的穿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