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过河小卒 第二章 历史的尘埃(下)(第3/3页)

雷震说得是实情,他手中的确拥有军工厂和军工科研所根本不可能拥有的庞大人力资源群,军工科研所那些高智商专家们,一个个脑袋点的犹如小鸡啄米,据说当天晚上在餐厅准备的晚饭,还格外的丰盛。

让手下那批身经百战,一个个拎起武器,单凭手感就能把弹匣里还有没有子弹判断出来的职业军人,用半年时间在训练场上把武器彻底玩透,把改进意见交还给科研所。等新的改良品种小批量制造出来后,再用半年测试,再还给军工科研所,如此周而复始,直到确定武器已经可以用到战场上实战后,第五特殊部队精英训练学校,就会毫不羞涩,又理直气壮的把这些也许造价高得令人目瞪口呆的玩艺儿,直接当成制式武器,装备到学员的身上。

当军工科研单位终于发现他们上了贼船的时候,他们已经是欲罢不能了。

先不要说,有了第五特殊部队的参与,他们省掉了武器测试这样一个高危险环节,就是因为有一群实战专家的配合,他们才摆脱了闭门造车,实在是曲高和寡这种中国军工科研单位,最常见的误区。在集中了他们这些专家的知识,混合了第五特殊部队精英训练学校那些头脑不俗的年轻人,放肆的想象和无拘无束的创意,在随后的二十多年中,仅仅是这一家兵工科研所,就弄出一千多项武器装备改良方面的专利技术。

最重要的是,那些成本太高,根本无法在全军大面积普及,最终本来只能放进武器展览库中的武器,往往集中了这些军工科研专家们最精彩的智慧闪光点,说是他们共同培育出来的孩子也一点不为过。没有人愿意看着这些能够在世界军事舞台上一展所长的孩子,只能静静躺在武器库里,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集结它们身上的智慧光芒,也一点点的消逝,直至成为一堆再也没有任何意义废铁。

有人能够接受这些孩子,理解这些孩子,并且把她们运用起来,虽然只是局部应用,但是对这些军工科研所的专家来说,也足够安慰了。更何况,有时候,第五特殊部队,也会向他们下一些定单,量身定做一些零零碎碎,却饱含战争智慧的小道具,也算是他们不大有小的一个长期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