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一个坎儿(第2/3页)

在今后拍摄类似题材的影片前,我认为导演应该找机会阅读一下日本方面的材料,例如松冈环的《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在其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对再现当时的真实景象或有极大帮助。

从这些记录看来,中国人并不是一个缺乏勇气和血性的民族。

但是,在下关,在鱼雷营,被排着队屠杀的,也是曾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

在我所看到的史料中,一个微妙的事实是,中国人在南京陷落后,最没有抵抗意志的,恰好是刚刚城破的12月中旬。当时,大批中国残兵甚至抛弃武器和服装,试图逃入安全区,他们丢弃在安全区外的军服,给日军进入安全区搜索杀戮提供了极好的借口。而在大屠杀发生后,抵抗的事件骤然增加,虽然这时候在南京的中国军民,无论从装备还是从组织角度,进行抵抗的能力都比城破时差很多。

另一个值得回味的历史瞬间,是南京城外最后的阵地雨花台,这里的守军有两个师,88师师长孙元良兵败逃入妓院藏身,87师师长沈发藻更过分,仗还在打这位长官已经抛弃部下化装逃跑了。

87师和88师,是中国陆军当时的两个全德械样板师,最优秀的部队,主官居然如此怯战,可让时人齿冷。

然而,如果细看历史,大家就会发现,沈发藻和孙元良,在庙行和罗店战场上曾在前线冒死督战,也是堪称好汉子的人物。怎么到了南京就不行了?

真的是到了南京就不行了。

如果不理解南京战役的前后情形,就无法理解南京战役的兵败如山倒。

南京战役实际是和淞沪战役紧紧相连的一战,在南京未能守住阵地的官兵,70%是从上海撤退下来的部队,其余则是临时补充的壮丁。这些部队大多在淞沪战场上已经经过了三个月的血战。在淞沪战役的战场上的中国守军,在11月9日开始撤退,11月19日,日本上海派遣军不顾日政府预先划定的作战区域,开始向南京进军。(日本政府后对此认可)

所以,从淞沪战场上撤退下来的中国军队,根本来不及喘息,南京战役就开始了。

按照日方资料,淞沪战役,中国先后出动军队60万,日军出动25万,而且当时蒋介石的嫡系黄埔系各部队几乎全部参战,可说是中日两军主力在抗战前期最大的一次硬碰硬的大血战。

结果是不必隐讳的,国力的差距不是官兵们单纯依靠爱国精神可以弥补的。淞沪战役的失败,已经预示了南京战役的结局——以疲惫惊恐的残军,根本不可能守住南京。

我始终怀疑,部署南京的防御,是中方“裱糊”出的一个空架子而已。因为根据日本方面的档案,日本军部11月7日给“中支派遣军”的临参命第138号命令,限定了日军在华东作战的范围不得的越出嘉兴苏州一线。如果中国方面了解日军这一命令而做出防守南京的态势,确有可能与日军在嘉兴苏州一线实现对峙——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仍然期望着把这场战争限制于局部。

战争爆发前,中国的对日情报工作已经有一定的成就,获得这样的信息是存在可能的。

即便没有获得这个情报,11月26日,德国大使陶德曼还在向蒋介石转达日本对于双方议和的“广田条件”——这个条件没有承认满洲国的内容,也没有要求华北自治,所以白崇禧看了当时就反应“那还打什么呢?”

似乎,战争有在此时戛然而止的可能。

然而,11月19日苏州沦陷,同一天日军“中支方面军”立即开始了对南京的进攻,根本无视限制作战区域的命令。如果这时候中国方面还对日本政府控制军队有一丝期待的话,那么24日,看到对南京的作战进展顺利,日军大本营随即补发了取消作战区域限制的命令,则彻底打消了中国方面的幻想。12月2日,陶德曼表示广田的条件已经是过去时了——能战方能言和,以中国的军力,当时已经没有这个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