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第2/3页)

大辛庄一战,应该说129师骑兵团是被迫应战。

实际上,在这两支骑兵部队双方经年累月的斗智斗勇中,很少出现面对面的局面。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曾玉良团长始终努力回避与骑兵第四旅团的正面交锋。倒是鬼子一直追求和骑兵团“堂堂正正”拼上一次马刀,比比业务水平,却始终不可得。

只有两次骑兵团主动去碰骑兵第四旅团的局面。

一次是1943年9月,五分区司令员朱程带军分区直属机关,还有民一团五个连以及一个骑兵连在山东曹县与第四骑兵旅团遭遇。因为部队新兵较多,战斗力和战术组织都不好,被包围在王厂村,守着一个土围子苦战八个小时,最后朱程司令员等都牺牲了。这一战骑兵团奉命救援,可惜还没赶到朱司令已经战死了,否则和第四骑兵旅团的一战无可避免。

另一次就是大辛庄,这一次也是狭路相逢——军区总部就在后面,这个时候已经“不惜一切代价”了。

说起来,129师骑兵团在骑兵中是一支当时已经很少见的轻骑兵,主要业务还真是拼马刀。

所谓轻骑兵,就没有护甲,依靠高机动性攻击敌军,是依靠马刀和马枪与敌进行骑行作战的骑兵部队。在近代骑兵分类史上,这种在马上与敌人作战的骑兵,除了依靠高机动性攻击敌军的轻骑兵,还包括有具备一定的护甲,依靠马刀解决战斗的剽骑兵;有较厚护甲,使用火枪的胸甲骑兵等。随着战场火力密度的日益增强,已经没有能够保护骑手全部要害的护甲。因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轻骑兵以外的马上作战兵种都已经消亡,连轻骑兵也成为淘汰边缘的兵种。代之而起的,是骑马行进,下马作战的枪骑兵。

应该说这种结合了骑兵高机动性与步兵密集火力优点的枪骑兵,是当时骑兵较为先进的作战方式。八路军华北各部中,冀中军区骑兵团、冀南军区骑兵团等部,都是枪骑兵。唯独129师骑兵团是轻骑兵,也唯独这个骑兵团在敌后坚持了下来。

落后的兵种反而更有生命力,说来有些奇怪。这是因为,枪骑兵有一个致命弱点——战斗开始前,至少要分出三分之一的人员去看马。这首先减少了部队战斗人员,而且如果没有稳固后防,马匹所在之处就是敌军攻击的软肋。

其实,萨个人认为枪骑兵在抗战中最致命的问题还不在上面所列出的部分,而是它使整个作战的体系变得复杂。对于八路军骑兵来说,敌后机动作战需要极端的简练、轻捷,任何与这一原则相违背的战术都会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遭到淘汰。一人一骑,说打就打,说走就走,作为轻骑兵,129师骑兵团这个优点使它能够生存下来。

当然,轻骑兵在密集火力面前的致命弱点,使骑兵团不得不承受战斗中的重大伤亡损失,这个团抗战中团长、政委、各连连长牺牲负伤的名单令人触目惊心,就是这个原因。

日军对骑兵团的情报做得很细,当然知道这是一支轻骑兵。

相对说起来,日军的第四骑兵旅团,倒是一支更为先进的枪骑兵,作战时主要是玩火器的。

既然如此,我们干吗回避和他拼马刀呢?

原因也很简单,知己知彼,日军作八路的情报,八路也作日军的情报。这骑兵第四旅团虽然是枪骑兵,但日常马上作战的训练水准也很高。要和骑兵第四旅团拼马刀,八路军还真未必能占到便宜。八路军的骑兵团是专门欺负鬼子步兵的,有软豆腐吃干嘛跟你的硬石头碰呢?

这让我想起了和一位北京老刑警的对话,萨曾说他抓捕某个“江洋大盗”的办法有些不过瘾,应该堂堂正正一战,以飞贼的手段破飞贼,让人家输得口服心服。人家老警察一愣,问我:“咱是警察啊,让他输得口服心服,有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