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之战是一场史诗,我没有谱写这部史诗的能力,只好从中间选择一个短短的小节。

与一位朋友谈起这场战役,不料意外发现这位朋友的长辈当时正在当地的宝山县任职,曾积极参与组织当地民众进行救亡的工作,在历史上写下了他的名字,其家甚至还保留了少量当时的报刊文件等材料。

这可是个意外的发现。大陆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曾经几经修订,对国民党军的抵抗,最早的描述就是谢晋元团长大战四行仓库和姚子青营长所部死守宝山。

经过交谈和对资料的了解才发现,原来,当时宝山范围远不止一个宝山城,月浦、杨行、大场,甚至“血肉磨坊”罗店,这些淞沪抗战中颇有名气的地点,都在当时的宝山县境内。我们谈起宝山的抗战,并没有想到后来会谈到一架淞沪战场的中国飞机。

宝山这个县,几乎可以说是淞沪抗战中打得最为惨烈的一个县。

姚子青营死守宝山,的确是值得写进历史书中的。关于姚子青营长的殉国,有种种的描述,但大体是文学性的内容而已。因为,他这一个营五百余人,只有一个士兵最后活着离开了宝山。而他离开的时候,姚营长还在组织最后的抵抗。就是这个回来报告全营牺牲经过的士兵,还因为脱离战场,在报告完后足足挨了二十军棍!

打的人流泪,被打的人毫无怨言。

当时的中国军队,无论是属于哪个党派的,都有和日军拼死一搏的决心和勇气。

即便是老百姓,纷纷组织起来支援抗战也有这种精神。比如杨行镇,当地人组织了类似志愿者的团队,叫做保卫团,以小商人和工人为主,维持公共秩序、抢救伤员等,成员都是当地的青年子弟。

9月7日,宝山城陷落,日军随即进攻杨行。随着前线形势越来越紧张,驻军511旅旅长秦霖少将自知血战难免,向我这位朋友先人所在的部门要求当地民众支前。这时,保卫团主动站出来表示不要拉夫,而由他们来担任支前工作。

在杨行的第五次争夺战中,511旅据垒奋战,与敌军反复争夺阵地。经过四天血战,因日军有舰炮掩护而且已经夺取吴淞要塞,只有轻武器、失去侧翼的国军部队伤亡极为惨重。保卫团与其他支援前线的民众团体冒着弹雨抢救伤员、运送给养,很多人死在战场上。最终国军力竭,被迫放弃杨行向西撤退。

秦霖旅长在阵前指挥的时候中炮(一说被敌机炸中)殉国,后获赠中将军衔。就在同一天,510旅旅长庞汉桢少将也战死在淞沪前线。秦、庞所部是广西军队,千里赴援,义无反顾,大部牺牲在这场战斗中,尸骨不得还乡。他们战死的时间,离他们到达前线,只有区区一个星期。

国民革命军第18军98师583团第3营中校营长姚子青,1937年9月7日战死宝山。

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171师第511旅中将旅长秦霖,1937年10月23日战死杨行。

任云阁,河北文安人,空军中尉,1937年8月14日战死宝山。

以萨看来,他们是中国人在抗战中最值得骄傲的牺牲。

你要想一想,一个旧时代的军人,已经达到少将的职务,他却带着队伍走了比圣马丁远征还要远的路,从遥远的广西长途跋涉到上海,然后在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面前血战到死。

圣马丁的远征是为了一次辉煌的胜利,而秦旅长和他的袍泽们,只是为了把自己的血洒在抵抗外侮的战场上。

中国人就是用这样的精神保卫着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