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第2/3页)

当然,以上几种人的特性也可能互相重叠,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生活的重心在于内省而非外求。

这也是我感悟到的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一点,欲望本身是很正常的事,但切记盲目外求,贪得无厌,先认识自己,再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最后再去理解他人,才能心外无所求。

因为当我不再被外界的人言和热闹影响时,自己和自己独处,我就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脆弱和空虚。为了弥补那种灵魂的虚弱与饥渴,我开始大量阅读以前看不进去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又对自我的存在与各种快乐与烦恼的涌现展开思索。

这让我想到了《生命之书》里克里希那穆提开头说的话:

“你可曾安静地坐着,既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力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在那里?……若是以这种方式轻松自在地听,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如果真能达到佛教戒定慧的境界,那当然是能得到真自在真快乐的,但这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不现实的。

我的建议是,多听听内心的声音,去自省,去感受自我的审判,这需要勇气,也需要一点毅力,把你从热闹非凡的现实诱惑中抽离。

太多的声音,总会在你不思索什么、不分辨什么的时候才听得到。人的本能,在很多时候屏蔽掉了很多你大脑不愿意听到的声音。身体如此,我们在人世也如此。

同样地,太多的美丽,总是在你不在意自己的境况时才被发现。于是,你的头脑,其实一直在制约你得到真实美丽的东西。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在意时,美丽细微的一切才慢慢浮现。

——《生命之书》

我只是恰好手头有这本书,所以引用了一下书中的句子,其他诸如黑塞的《悉达多》《彷徨少年时》、慧能的《六祖坛经》、王阳明的《传习录》,都是我今年看到的大宝藏。

第一,如果你说你静不下心来看书或做事,那就先试试打坐冥思。

我做出的最大的一个改变是,焦虑烦躁的时候就打坐。

我的打坐跟宗教信仰无关,它只是我学禅时的一个习惯。一焦虑,就打坐。找个自由的时间和安静的房间,盘腿、蒙眼、呼吸吐纳、观呼吸、放下一切杂念。一开始很难,坐一会儿腿就酸,杂念满天飞。

然而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这简直成了我大脑垃圾的最好回收站,屡试不爽。这两天莫名的焦虑情绪就在今晚洗完澡打坐一小时后一下子消失了,整个人舒畅了很多。

第二,找到自己的圣域。

圣域就是能够让自己安静舒服的地方,对我而言,就是市图书馆、熟人开的咖啡馆、某家拉面店以及自己的书房了。在那些地方,不管之前多么不开心,心都会瞬间静下来。

另一个方法就是跑步啦,我很少跑步,但是每次跑步效果都很好。出一身汗后脑子空空的,达到了一种放松的效果,如果能坚持跑步的话,我想我能健康很多。

再补充一个,就是写作,文字本身就有治愈的效果。如果能坚持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烦恼苦闷,再过一段时间回头看看,想必会有收获,今年开始写作的我就受益良多。

当然选择做什么可以安静下来也是因人而异,也有人喜欢刷马桶,或者吃东西……关键的一点是,这件事可以让你心甘情愿地投入你的精力,而且所需要的外界的东西越少越好。尽量远离电脑和手机一会儿。

另外我想说,做很多事的时候记得慢一点,不要一味求快。如果你看到一部电影老想着进度,那多半是看不进去、烦躁了,要么退出这部电影,要么慢慢进入这部电影。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