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未雨绸缪

希望刘秀能更进一步的,可不仅仅是刘接,还包括赵王刘林、真定王刘杨,以及刘秀麾下的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马武诸将。

不过在刘秀看来,现在依旧不是最佳的时机,他还得再继续等。

对于这些劝进的言论,刘秀一律严厉对待,强行压了下去。

不日,天子诏书传到了邯郸。

在诏书中,刘玄对于刘秀在河北的作为,大加称赞,简直把刘秀夸得天上有,地上无,对于刘秀所做出的功绩,更是夸赞到没边了。

在诏书的末尾,刘玄册封刘秀为萧王,并让刘秀将河北兵权交于尚书令谢躬,他自己回长安复命。

让明眼人来看刘玄的这份诏书,前面说的那些话,基本都是假的、虚的,没什么实际意义,甚至连给刘秀的封王,也只是走个过场罢了,只封王,没封地,那就是个空头衔嘛!

这份诏书,真正要表达的,就是让刘秀放下兵权回长安。看得出来,刘玄对刘秀在河北的做大,忌惮不已,现在打算收回刘秀手中的兵权,回到长安,任他宰割。

接到刘玄的诏书后,刘秀接受了刘玄的封赏,收下萧王的印绶,至于将自己的兵权交给谢躬,自己要回长安复命,那对不起,他做不到。

刘秀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虽说他在河北平定了王郎之乱,但河北远没有进入太平盛世。

在河北境内,流窜着大批的贼军,包括铜马、尤来、青犊、高湖、重连、五校、富平等等起义军。

别说铜马、尤来那些大型的起义军人数众多,即便是像五校军这种中型起义军,人数都多达二十余万。

整个河北地区,大大小小的起义军,数百万之众,河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当初刘秀奉命来河北巡抚,平定叛乱是他的工作,平定贼军也同样是他的工作,现在他的工作远未完成,又岂能半途而废,回长安享受太平盛世?

对于刘玄的这封诏书,刘秀是接受封王,但不肯回长安复命,而且他也给出了拒绝回长安的理由。

刘秀不肯回长安,送诏书的使臣也拿他没办法。刘秀的态度,让谢躬更加认定刘秀有不臣之心,对他的提防之意也更重,甚至都透出了敌意。

此时,邯郸的局势很有意思,由原本的王郎一人做主,现在变成了刘秀和谢躬两人做主。

两人倒是很有默契地在邯郸城内划出一条分界线,刘秀掌管邯郸的东半边,谢躬掌管邯郸的西半边。

在两人共同治理邯郸期间,刘秀和谢躬也都没闲着。

刘秀派人出使邯郸东面的清河郡,希望清河郡能效忠于自己,谢躬则派人出使邯郸西南的魏郡,希望魏郡能效忠于朝廷。

两人的动作都行之有效。清河郡太守连琦向刘秀表了忠心,而魏郡太守陈康,则向谢躬表了忠心。说起来,在刘秀和谢躬共同治理邯郸期间,两人都是有所收获。

刘秀接封不听召,让刘玄大为恼火,这则是在赵萌的预料之中,他让刘玄赶快给代郡太守赵永去书信,趁着刘秀还没把注意力转移到幽州的空档,尽快拿下代郡,然后再替换掉上谷太守和渔阳太守,进而控制整个幽州,断掉刘秀的幽州根基。

刘玄采纳赵萌的意见,传诏赵永,调赵永到长安任职。赵永以为天上掉馅饼,好事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屁颠颠的离开了郡城桑乾,南下去往长安。

他人还没出代郡地界,消息传到了上谷,上谷太守耿况听闻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他急忙修书一封,派人连夜追赶赵永。

耿况派出的属下,很快在代郡地界追上赵永,将耿况的书信交给了他。

赵永是代郡太守,耿况是上谷太守,两郡左右比邻,赵永和耿况自然也是老熟人。

也正因为是熟人,耿况在书信中的话也说得很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