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6章 魏州刺史(第2/3页)

襄国以南的河北领土,包括冀南、司北,如今已经初步被划分为七州之地。除了大将军于河北直接委任一部分人选之外,新年之后行台又陆陆续续向河北派遣数百各级官员。相对于如今行台庞大的人才储备,这一部分官吏只是先行者,随后的分飨盛宴必会陆续有来。

不同于中朝统一时因俗就宜、主要依托地方乡户自守而达到从速入治的作风,行台将异地守牧的旧俗发挥到了极致,这些选派的官员完全没有考虑乡籍就治的因素,其中尤以三吴、荆襄人士最多。至于加入行台稍晚一步的陕西人士,则主要安排在了第二批的选派中。

在这七州官吏选任之中,其中尤以原魏郡为主体所创设的魏州最为引人瞩目。魏州依傍大河,又是邺城这一大邑所在,曹魏时期便是河北中心所在,此前也曾作为羯国统治核心,虽然因为枋头的存在近年来多遭战事蹂躏,但是在地理上的势能仍然存在。

中朝时,为了发挥犬牙制衡的效用,魏郡便属于司州之下。如今所谓单独一州被设立出来,其地域中心的地位仍然不会改变。换言之,在这新设立的冀南七州中,魏州是必然的首州大邑。

也因此,魏州刺史的人选可谓是饱受关注。虽然此前有清河张坦任职魏郡太守,但张坦本身便是降将,加上又有乡籍的障碍,不独大将军,行台那些追从年久的任事官员们也不愿让张坦居任这一要地。

至于张坦其人倒也识趣,广宗反攻作战结束之后,便主动辞去了魏郡太守的职位,如今以随军参谋跟随大将军听用。

王师兵进河北之后,魏州刺史可谓是出现的第一个河北重要职位,究竟谁能拔得头彩,自然令人关注。

大概是为了考验行台留守执政的能力,大将军也并未直接指派人选,而是交由行台商讨。最终获得这个位置的,则是吴郡顾众的长子顾昌。

对于这个结果,时流或是不乏微辞,但也基本都能满意。

大将军出身三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提拔乡流人才,也绝对是无可厚非。特别这一年多时间从筹措到正式北伐,吴人整体对大将军的支持力度之大,可谓是有目共睹。

而从情谊以论,吴郡顾众算是与沈氏接触较早的江东士流代表之一。特别随着大将军渐显于江北而未得独大,台中以青徐侨门为代表的势力频有掣肘反扑的时候,顾众作为三吴士流代表对沈氏的支持也是助力不小。

顾众去年病故,时流不乏惋惜,按照王师大进态势,社稷复兴已经不远,若顾众还能熬上几年,未来三公可得。

顾昌作为顾众的儿子,于行台任事履历也称丰富,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战功,但这些年来转任扬州、江州乃至于更加偏远的交州,政绩不乏,也历练出了深厚的施政能力,绝非清流泛泛空谈之辈。

而在吴人群体内部,对于顾昌得到这个职位,也都基本表示认可。当然论及与大将军家门之间的情谊,论及确凿的功事,顾昌绝对不算是吴人之中最显赫者。其他吴人门户之所以甘于让贤,主要还是敬重顾昌的出身门户。

如今的吴人,得趁于大将军势力,很有几分乍富骤显的感觉。而河北之地世家群出,不乏真正的经义礼学人家,虽然吴人英豪们在大将军的带领下,于武事上是笃定压过了河北那些士流人家一头,而在这方面,其实还是有几分底气不足。

河北头彩首任,吴人是决不可拱手让出,哪怕仅仅只是为了表达出与大将军荣辱与共的姿态,也必然要玩命的争取。

顾昌虽然不是吴人之中最为出众者,但吴郡顾氏素来都是江东清望翘楚门户,由顾昌作为吴人中的代表踏足河北,也可以确保在那些河北人士面前不露怯,不让那些孤高自守的河北经学人家见笑大将军乡人鄙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