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0章 满厩良骥(第2/3页)

寻常的驽马,行台虽然也有采购,但数量却不多、毕竟行台自己也有马政经营,在河内、淮南等各地都有规模颇大的马场,再加上各地郡县也会于民间散养一部分,足够各种载运之需。所以对外需求最大的,还是产自各边的优秀马种。

马匹不同于死货,运抵之后若是一时销量不好大可直接囤积起来等待良市,哪怕是寻常驽马,一旦养得太久,不但马齿渐长、越来越贱,每天的饲养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因此,来自民间的购买是消化这些劣质马匹的主要途径。特别这些民间购买者,本身对马匹了解就不多,也更加容易糊弄,言辞技巧巧妙一些,哄得人高兴些,得利几十倍乃至上百倍都有可能。

一些实力较小的马商,没有能力搭上行台的采购,索性专供此一类的需求,虽然因此会享受不到行台的各种政令优惠,但也能赚得钵满盆满。

康恂年在四十多岁,本是西域胡人,后汉时期先祖内迁关中,遂家于蓝田,至今已经过了数代人之久,形容装扮包括举止谈吐,望去已经与晋民无甚差异,除了眸子微微泛蓝、须发隐有卷曲之外,身上已经没有了太多胡人的痕迹。

大概是骨子里还流着西域胡人热衷行商的血,康恂虽然家在关中,但与行台的接触却很早。早在行台还未创建的淮南都督府时期,康恂便绕行武关,避开当时还盘踞在河洛的羯国桃豹部众,前往淮南通商。

往年通商,虽然往来一遭风险巨高,但利润也实在高得很。之后王师收复河洛,创建行台,商道畅通了,竞争者也多了。康恂不乐意这种频行微礼,索性处理一下产业,成为第一批主营马匹的马商。

他因有胡人血统的便利,而且祖辈流传许多西域故事,视野和认知较之旁人都要更宽阔一些,几年时间的经营下来,已经搭建起一条直通河西的商路。放眼目下河东众多马商,他在其中也是最顶尖的一类,而且借着向王师稳定提供战马的便利,与许多镇将都建立起了颇佳的私谊。

今年马场开市,康恂有足足将近两千匹马入市,哪怕是寻常驽马几万钱的价格估算,这都是一笔价值亿万的巨财。更不要说其中还有着真正的河西良驹专供行台四军,每一匹价格都在几十万钱往上走。

区区一介商贾,居然有着能够筹集数千马匹的能力,足见康恂手段与实力的惊人。虽然这两千多匹战马,其中有将近三分之一是往年的存货,又有一多半是不足军用的驽马,但如此惊人货量,在河东马市也不是人人都能具有的。

事实上康恂也的确有其手段,早在王师还未上陇,他便率领一批家众部曲在陇西南安的偏僻山林中收复几个羌胡部落,让这几个部落专门为他捕驯、饲养马匹,有着非常稳定的货源。

但是康恂心情却算不上好,随着陇道越发通畅,特别是陇右都督庾曼之加大对荒野山岭中的氐羌部落的清扫,他在陇上的养马基地暴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没有了这样一个稳定的货源地,他最大的优势便不复存在。

虽然心情有些郁闷,但康恂也并没有要在陇上搞事情的想法,且不说他与行台接触年久,对行台实力底蕴如何都了解深刻,单单这些年经由他手送入王师各部中的良马数量便足以让他感受到王师军威之盛。

陇上逐渐归治乃是大势所趋,康恂区区一介商贾,更不敢因一己私利而横阻大势。而且他在王师中不乏关系,也了解到一些旁人所不了解的王师战略内情,依照他热衷冒险的性格,已经渐渐稳定下来的马市交易渐渐不再热衷。

所以这段时间,康恂一直在犹豫着是否要结束目下的马市贸易,乃至于将自己所掌握的渠道直接献给行台,凭此稍作邀功。之后他所窥准的则是新兴起的茶叶生意,像是汉沔乃至江东这些产地都太偏远,康恂打算稍借王师军威,越过秦岭前往汉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