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6章 仁恕壮烈(第2/3页)

刚刚自琅琊返回的谯王司马无忌并在席中,作为宗中的代表与大将军一起接受一众西征功士并关中人士的礼拜。

众人垂首行入阁堂后,随着谒者的唱和上前深拜,待到堂上传来礼应声,才各自行入早已经在堂上摆设好的席案。这会儿已经有人按捺不住好奇,谨慎的以视线余光向堂上望去,于是便也很快就看到了两侧各有武贲标立拱卫的沈大将军。

这第一眼的感受,便是颇有惊艳并诧异,心中多有感慨此世竟有如此如此风姿超拔之英秀人物。其人端坐于阁堂之上,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君子高风,即便不刻意彰显,都难免让人心生神气为之所遏的局促之感。

不过在惊艳之余,众人心内便渐生恍然明悟的感觉。这位沈大将军出身不算优异,吴乡土豪的门庭,若非人物风采如此慑人夺目,又怎么可能得为皇族雅重、高选为帝婿驸马。

能够单纯以风采便超越简陋门庭的限制,得以跃上更广阔的舞台,继而又因本身的才器而名重于南北、惊艳于世道。如此想来,其人风度仪容能有如此高雅,倒也可以说是理当如此。

“今日能于天中得见诸位关西贤流,于我实在可喜,于国亦感可贺!”

待到众人悉数落座,沈哲子率先举杯起祝:“永嘉以降,我国家蒙难三十余载,胡尘猖獗,道义难行,金瓯捶破,君臣痛别!往年发事江表,凡仁义之士,俱勇捐国难,血肉之躯相枕扩土。往年用事,常存彷徨,只恐才弱德薄,不堪为世道群贤领袖,反误社稷复兴壮举。”

“先王抚顶遗命,大任不敢推辞,唯负重疾行,战战兢兢,累至今日,幸在天下忠义群出,相扶共助,以杀荡寇。如今再复关中天府,使我国器更显庄重。更幸在关西贤流不因微臣浅薄而绝情疏远,相聚此中,畅言复兴壮举。”

“凡我诸夏生民,若节义固守,则苍天不弃,我虽七尺羸弱凡躯,却有天意、王命、人望之加持,方可痛鞭天下不臣,再铸盛世。大愿艰难,唯系众助,非我同志,即为仇寇!胸怀二器,一曰仁恕,二曰壮烈,仁恕施人以护佑,壮烈示人以锋芒,二器并置,绝不悭吝自珍,盼与天下群士共享,使我诸夏之地灾祸永绝,太平永固!”

“饮胜,共祝!灾祸永绝,太平永固!”

殿堂上,随着大将军话音落定,一众行台属官们纷纷起身贺祝。而那些关中人见状后也都纷纷起身应和,只是祝酒完毕各自落座之后,心情难免就变得复杂起来。

行台王师作风强势,他们是早已经有所感受。只是刚才在初见这位沈大将军时,有感于其人风雅姿态,反而忽略了其人身份。

可是这一番恩威并施的话听完后,他们才又醒悟过来,这位沈大将军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风雅名流,更是一位引导天下大势,执掌晋祚权柄的强大权臣。甚至于整个行台并那数万王师所以有此强势作风,大概还要溯源于此。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接下来殿堂上气氛便难免稍显压抑。这些关中人就算不是如坐针毡,一个个也都不敢稍作松懈。

接下来沈哲子的谈话内容倒也比较宽泛,虽然西征前后行台对关中各项资讯的搜集掌握也是比较全面,但是关中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地势,加之常年的动乱,这也造成了关中人与其他地方的民众观念上的隔阂,看待问题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眼下在座不乏关中老人,在谈话中沈哲子也能很明显感受到这些人是有一些对他曲意迎合的意味,但是这些人的观念多陈旧,跟不上整个天下大势的涌动与改变。

所以沈哲子也是发自肺腑的跟这些关中人提议,希望这些人能够将自家儿郎子弟们送入天中求学求职以增长见闻。或许在这些人眼中,沈大将军仍然不放心他们,所以才要暗示他们各自要留质子在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