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章 徐镇大定(第3/3页)

所以就算明知道有这样一个方法,郗鉴也不敢这么做,因为他承担不起那严重的后果。而这后果,对于淮南则近乎不存在。

要知道就在去年,淮南都督府还收容安置了超过百万的河北流民,徐州民风纵使彪悍,顶多与河北流民相当,而若论及安置难度,徐州所在又比中原那几郡的百战废土要好得多,最起码也是有了十数年的经营基础。

在徐州生民争抢入籍的同时,沈哲子也并没有闲着,他在接过郗鉴的符令之后,即刻便下令在徐州镇内组建五座军府,共整编三万人的府兵军队,用于替代原本的郡兵、乡勇等武装力量以守卫乡土安宁。

这一次募兵以自愿为原则,并非强征,因此与此前免除籍民兵役的声明并不相悖,一旦发生强征入伍的现象,乡民俱可举报论罪。而接下来的籍民生计安顿,则以军士家属优先安排,同时郡兵、乡勇且有父母妻儿需要供养者有优先进入军府的资格。

这种安排,便等于将业已崩溃在即的流民兵武装力量再次征集起来,避免大量武卒散于乡野而恃强凌弱,败坏秩序。同时将这些入伍府兵家眷作为人质而掌握,以达到对军队的掌控。

一放一收,看似多此一举,但实际上已经重创了流民兵此前那种军头部曲的存在形式,成为一种全新组织的武装力量。

一直到了这一步,沈哲子所有针对徐州的方略和步骤才被人总结出来。

此前通过军械输送,将淮南军强大的概念灌输到一众军头并其部曲们心目中,而后通过大规模的征伐将徐州军的主力调离本镇,再以止戈的诱惑吸引大量厌战乡众入籍,瓦解流民帅们立身的根本,最后通过军府这一形式将残留在乡土中的不稳定因素吸纳回来,组成可控之师。

一旦完成徐州本镇的整顿,那些外调的徐州军实力军头们便成了无源之水,即便还有拥兵自重的想法,也已经没有了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