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1章 罗织有术(第3/4页)

谯王的乐趣就是看那些台臣们如何攀咬同僚,以解他早年被台臣们排挤之苦,自然不可能真去做那些刀笔吏的琐事。所以,整理供词的任务便就交给了匡术。

等到一应人等被押回建康城,卷宗也被送入了乌衣巷沈哲子家里,删减大半,只剩下寥寥近万字。

沈哲子拿起这卷宗来一看,眸子登时一亮,益发觉得这匡术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些供词中,并未牵涉投敌叛国之类大是大非的问题,最多的反而是一些为祸乡里、欺凌弱小的小罪状。由这一点,便能看出匡术这人的确有些政治智慧。

时下本就是一个宽松优渥的政治环境,即便有所斗争,也都很少下死手。哪怕庾亮在世时,他敢直接杀了宗王,却不敢过分明目张胆的构陷名流。

假使给张闿定下一个谋逆重罪,反而会让时人侧目,而张闿也肯定不会认罪,力抗到底,乃至于发动自家过往积攒的人脉竭力脱罪,一旦闹得众怨沸腾,就难以追究下去,不了了之。别人不说,沈家和陆家的陆玩就是确凿无疑的谋逆大罪,现在照样风光无限。

但像这样看似无伤大雅的小罪,有时候穷究下去,反而有可能将人置于死地!这是因为时下名望比命还重要,这些小罪一桩桩查证下去,牵连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过程中就会将张闿过往的名气乃至于张家所积攒的名望一次次践踏,等到身败名裂时,死或不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更让沈哲子感到奇怪的,是在这份卷宗中,匡术在每一桩罪状后都详细标注究竟是何人招供。如此一来,这已经不是一份简单的罪状,有所有招供者的信誉做背书。

其实对于张闿罪状如何,沈哲子并不感兴趣,将这份卷宗翻开一遍后,便让人誊抄几遍,一份送给王导,一份送给陶侃,另一份则派人送往京口行台。

相对于目的的达成,沈哲子更欣喜于意外发现手下人新的才能禀赋。时下的司法程序简单又原始,秦汉对这方面虽然有所探索建树,但在历经三国乱世重典再到中朝的内斗不断,眼下又是崇尚玄虚的年代,诸多律法其实已经荒废良久。

落在具体的行政事务上,由于没有成法旧律可循,许多事情的处理都充满着浓郁的个人风格,很难形成制度化。比如庾亮风格峻整的偏重刑名,比如王导一味宽松的网漏之政。

匡术今次做的事情虽然不甚光彩,但仔细咂摸,却有几分不学有术的味道,能够因陋就简利用规矩以增加最终结果的公信力。如果能有系统的培养,来日未必不能成为一个制度型人才。不过话说回来,匡术这样一个叛臣居然有这方面的禀赋,也实在是给人以说不出的古怪感。

原本沈哲子还没考虑好要给匡术以怎样的安排,虽然他与匡术接触也算早,但以前都是一些利益交换,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不过他眼下倒是有了一个想法,心内略一沉吟,便问匡术道:“不知匡君来日意欲何往?”

匡术闻言后连忙欠身道:“戴罪之人,岂敢有望,能得驸马庇护有寸土立足,便是大幸。”他心里当然也有想法,但也清楚自己选择的余地并不多,不如索性听凭安排。

“我有意举荐匡君暂为廷尉评,不知匡君是否合意?”

匡术听到这话,不免有些失落,其实他心内最属意还是放归地方为官,最好是沈家势力范围内的郡县。但他也清楚,自己出身不具,身上又有大污点,即便是及时投诚,也很难转任一地正印之官。像当年沈充由叛贼一转成为方镇主官的际遇,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不过沈哲子这个安排也不能说是亏待了他,廷尉评作为廷尉属官,品秩虽然不高,职权是有的。以匡术这样的背景在台中任官,这也算是一个好的选择。假使真的给了他一个什么清贵但却没有职权的位置,本身背景不足,反而前景堪忧,形同散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