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九章 魔域桃源(第2/3页)

他接着说道。

钱谦益看着他,似乎在想从他脸上看出这话真心还是假意,话说秦淮河上常客的龚大诗人能这样想也未免太诡异了。

李自成此时在关中是公社制。

据说这还是他那本邪书上的词,包括关中八惠其实也是那本书上的设计,公社的社员也是民兵化,但不同于杨庆,他这里的农业生产由公社组织,地还是自己种自己的,但必须出售定额的余粮给粮所,换取其他各种农具之类的东西。没有税,但粮食也不允许民间交易,土地更不允许交易,永业田敢交易是死罪,水利建设之类公共的由公社组织。而粮所的余粮部分公社留作公用,其他上交国家调配,定额供应常备军和其他非农业人口以及救灾,不过这里的非农业人口数量极少,哪怕就是公社官员也必须得参与劳动。

包括李自成和他王妃。

李自成就一个王妃,也没有其他女人,他本人不好这一口。

至于部下将领他不管。

但不论有多少女人,这些女人都必须参与劳动。

这种堪称诡异,甚至在士绅眼中属于异端的制度,保证了在关中这片极度缺粮的土地上,所有人都能够有粮食。就在条件远比这里要好的多尔衮控制区,因为饥荒而都城爆发兵变的时候,关中这片目前大明各方势力中最穷的土地上,却几乎没有一个人饿死。

虽然吃得不是很饱。

但相比起过去饿殍遍野时候已经让老百姓很满意了。

不得不说李自成创造了一个奇迹。

当然,这也有杨庆每年一百万石的功劳,另外还有顺军在西北血洗掠夺的功劳,但无论如何,李自成做到了这片之前饿殍遍野的土地上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更别说他还在带领手下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地瓜的种植区越来越大,土豆也开始在各地推广,关中粮食产量的增加已经是必然结果。公社制的优势就是如此,能够最方便地组织进行水利建设,能够最快地推广新作物和传播新的农业技术。

至于吏治更简单。

他也有自己的锦衣卫在负责对内部的监督,尤其是那些贪污的更是恢复朱八八的那套。

直接剥皮实草。

这个时代不需要讲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就是把贪官剥皮实草也不会有人认为他残酷,毕竟他手下从士兵到将领,都是贪官污吏迫害半辈子的受害者。哪怕会因为地位改变而导致心态改变,那也不是一两年就能变的,至少这时候,顺军上下在执行李自成命令的时候还是很坚决的。

当然,这套制度下士绅不复存在。

土地不能交易,粮食也同样不能交易,那士绅还怎么存在?

而李自成的官员选拔更不会通过科举考试,他的手下全部军事化,公社官员也是军职,只不过是些年纪大了或者伤残的,所有老百姓以成年男丁为主也全都是军事化,根本就不存在民这个阶层,就是兵或者民兵,甚至连女人都是民兵。一个公社就是一个营,中枢设大元帅府,设立二十四军大将军,大将军分驻各地,一个军的辖区相当于过去的府,一个旅的辖区相当于过去的县,旅以下就是一个个公社,不打仗时候维持编制和部分常备军,打仗时候就跟汉朝太守带兵一样征兵满员出征。

抢的东西归公社。

抢多少都归公社在自己内部分配。

所以内部对出征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毕竟出征可以抢东西,抢到多少都是自己公社的,而营的内部同样极其团结,如果有人战场上战死那么其他人会养他的家人,这一点和杨庆的皇庄没有区别。

工商业都是国营。

盐根据人口发盐票,凭票在公社购买,其他杂货用卖余粮的收入或者出去抢掠的收入,在同样国营的铺子采购,包括一些算作奢侈品的蔗糖之类。医疗和教育是免费的,医生和老师都属于吃公粮的,也就是按照人口发粮票,凭票购买,粮价不高,但没票别想买。另外对外贸易国营,也就是向西域和青藏高原出售来自江南的货物,赚的钱用来从杨庆那里采购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