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一章 我可以拍着自己的黑心讲……(第2/3页)

杨庆说道。

“呃,忠勇侯,我可没反对您!”

宋应星略显尴尬地说。

杨庆发牢骚是因为他提出的科举改革遭到内阁文臣强烈抵制,甚至一致威胁他要敢科举分科,这些文臣就带着各地地方官总辞职。

很显然他的险恶用心谁都清楚。

现在的科举制,确保了文臣对官场的彻底控制,杨庆的确可以改革可以控制朝廷的权力,但他是在文臣还能捏着鼻子忍受的情况下,本质上新政顺利推行,是文臣在外部压力逼迫下默认甚至配合的结果。如果他继续得寸进尺,文臣们忍无可忍会和各地官员联合起来,把南京变成一座政令不出城门的孤城,他们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地方官员都和他们一伙,杨庆不可能把所有地方官抓进狼穴,那会使整个国家瘫痪。而科举制延续就代表着以后这种格局延续,因为官员的选拔权终究在文臣手中,毕竟无论杨庆怎么折腾,都改变不了官员得从士子们中间挑选这一点,他无论怎么改都逃不出文官的牢笼。

但如果按照他的科举计划改革就不一样了。

原本一个来源变了多个。

这一个来源文臣们可以确保掌控。

但多个来源就不是文臣们能够掌控的了,按照杨庆的计划,新的科举将改为文科,农科,财科,工科,医科,兵科一共六科,每科都有各自不同侧重点的考题和举人考取渠道,而且不再有户籍限制。除了兵科考出来只能入军队外其他五科考出来都进官场,都是进士,文科就是过去的科举了,但文科和其他四科进士一样当佐贰官起,并且一样根据当佐贰官期间表现铨选。

这就很丧心病狂了!

以工科为例,那些八股文书生哪个能考过匠户子弟?废除户籍限制后工匠子弟又不是全不识字,人家也不是说都天生愚钝,泰州学派创立者王艮还是煮盐的灶户呢,那些八股文士子哪个敢说学问上压倒这个灶户子弟?

不靠八股文怎么赢?

但最终结果呢?

八股文进士和工科进士一个起点。

一样当官,一样升迁,哪怕吏部可以搞潜规则,但当地方官场充斥这一类杂科佐贰官后,文臣也就无法控制地方官场了。

想架空杨庆?

那好办啊!

锦衣卫去下诏狱,随便找个杂科佐贰官代理,当全国官场充斥这一类佐贰官后,哪怕杨庆就是想来一场彻底的清洗,文官们也没能力抗衡,地方上他有皇庄民兵,官场上他有这些杂科进士,他就建立起一个完全撇开文官的政权体系了。

他这是在跟文官玩釜底抽薪。

那些文官又不傻。

他们怎么可能会答应?

答应了就是自掘坟墓啊!

“宋公,凭良心说,我这是不是为天下所有读书人着想?哪怕以您的才华,一辈子也没考上进士,但如果让您考工科呢?进士对您来说完全就是唾手可得!青主兄,您一辈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但要让您考医科,进士是不是唾手可得?我可以拍着良心讲全是为了天下读书人,这天下读书人有多少,识字的都是读书人,真正从八股文一条路走出来的不就每三年那几个?为何不给读书人多一条路?”

杨庆愤愤不平地说。

宋应星尴尬地笑着,倒是一旁傅青主笑得颇为赞同。

傅青主是山西人。

他是李自成攻下山西后,逃难到南方投奔他老师袁继咸的,袁继咸的总督湖广江西军务一职撤销后,调回来担任工部尚书,杨庆才知道傅青主居然在他身边。于是他打着坤兴公主爱护百姓的旗号,在南京正式设立慈幼局,并且在各地全都设立隶属于慈幼局的慈幼院,资金由公主出,既然有傅青主这样的人才,当然要让他当这个局长。

另外还得利用慈幼局集中培养各地的接生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