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借兵剿寇(第2/3页)

实际原本历史上吴三桂在初期也是被李自成按着打,野战被斩首三千级,后来不得不困守山海关,而且守得形势危急眼看就撑不住了,他才不得不跑去亲自求多尔衮,然后多尔衮加入战场。清军的加入使双方合兵之后单纯兵力就已经远远超过李自成,这样才导致了李自成的兵败,老李可不是什么几十万大军进攻山海关,他的兵力不足十万,真正的精锐也就三万左右,而多尔衮是带着八万,吴三桂和高第两部加起来五万,兵力不足是李自成在山海关兵败的主要原因。

“那尔等拿什么夺回北京?”

崇祯喝道。

“陛下,陛下,臣还有一计,乃临行前王督师所托转奏陛下。”

张若麒擦了把脸说道。

“说!”

崇祯说道。

“借兵剿寇,向建奴借兵!”

张若麒赶紧说道。

“呃,那鹊巢鸠占怎么办?”

杨庆一脸纯洁地愕然道。

“断不至于此,建奴所欲者无非财物而已,最多再割些土地,而闯贼所欲者我大明天下也,若效宋辽之例以宣大割与建奴,双方以长城及雁门关为界,然后饵之以财物,换取其出兵相助,则定能夺回北京,另外可借此机会与建奴议和,以后互为兄弟之邦互不侵犯,而我大明则可集全力以讨平叛逆。”

张若麒说道。

崇祯默然不语。

理论上这的确是可行的。

当然,这是对士绅来说,因为这样做的最大问题,就是杨庆所说的清军来个鹊巢鸠占,但这个问题对于士绅们来说并不是问题,因为他们可以向清军投降,而倒霉的只是大明皇帝而已,他们不会有损失,他们无非就是换个主子,只要这个主子还用他们那换个又何妨?对他们来说多尔衮再坏也坏不过李自成,如果他们之前还对李自成有点幻想,但现在随着各地打土豪愈演愈烈这种幻想也已经荡然无存。要知道此时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顺军控制区都已经开始打土豪,那些被李自成任命的地方官,到任后几乎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地土豪劣绅揪进大牢,这已经完全不往好草赶,完全就是依旧流寇而已了!

建奴又怎么了?

黄台吉礼贤下士,多尔衮至今对一个秀才信任有加,洪承畴等降臣也一样受重用,这怎么也比李自成强得多啊!

至于大明皇帝……

谁会管他死活呀,他就是个消耗品,只要忽悠他发圣旨就行了,至于结果无所谓,多尔衮若遵守协议皆大欢喜,多尔衮不遵守大不了换个皇帝,老朱家当了快三百年皇帝了,换一换又何妨?至于异族什么的更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北方士绅跪的异族多了!

契丹,真女真,蒙古,他们哪一个没跪过。

这时候跪跪假女真有又何妨?

“太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遂有大明三百年江山,尔等欲使陛下求助于鞑虏,纵使能成,陛下百年后亦何颜再见太祖?更何况那李自成恳为大明之臣,而那多尔衮又岂会为大明之臣,陛下与李自成大明内事也,尔等欲使陛下引外敌杀已称臣者,这算是什么?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吗?尔等使陛下毁订立不过旬日之约,食当万民所承之诺,是为无信,引异族而杀己之臣民,是为不义,尔等欲陷陛下于无信不义吗?”

杨庆在一旁幽幽地说。

“与那逆贼何须讲信义?”

张若麒不屑地说。

“那夷狄就与尔讲信义了?”

杨庆说道。

“阁下是?”

张若麒很是意外地看着杨庆。

他们当然认识王承恩,和曹友义同样也认识,但杨庆这个陌生的锦衣卫居然如此肆无忌惮地说话,而崇祯居然没有呵斥,这就很令人意外了。

“杨将军以救驾之功升锦衣卫指挥佥事。”

王承恩说道。

“倒是听说过,只是在下有些不解,那李自成祸乱天下,使宗庙蒙尘皇后罹难社稷蒙羞,实乃我大明之仇敌,阁下身为锦衣卫,当切齿于此贼,为何反而处处为其掩饰?阁下到底是站在哪一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