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决战前奏(第2/4页)

主力则直扑商丘以北,击溃联军外围后贴近联军主力,待右路偏师集结后,展开决战。

左翼以苦县、陈地的疑兵为主,他们佯攻阳夏,然后北上柘城,在柘城与承匡之间防御,阻止韩军北上和联军主力汇合。

这也是分进合击的战略,适总算是明白了古时候作战为什么失期皆斩。

在这个通讯完全靠马、消息传递速度最快一天二三百里的时代,分进合击战术用好了那就是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大胜,用不好就可能会成为笑话。

可不用还不行。

好在这是内线作战,宋国这些年的道路修的不错,粮食补给和后勤也因为在内线的缘故可以不用过多考虑。

加上战役发起的时间是深秋,天干物燥,又无阴雨,正适合大兵团机动。

围攻戴城的联军并不多,只有大约五千,戴城之中尚有一个旅的要塞守备旅。

以一个步兵师加上三千骑兵突袭,只要不犯下太大的愚蠢,当无问题。

只要戴城之围一解,急下承匡,联军主力会以为墨家要切断他们的后路,便极有可能让在阳夏的韩军北上拧成一团,让墨家吃不下。

否则的话,若不分兵先断后,在商丘附近的联军可能会过早发现墨家主力的动静,便有可能向后溜,很可能歼灭战会被打成追击战击溃战,那样一来并不利于今后的战局。

同时右路先攻戴城、承匡的部队也是留一后手,一旦若是诸侯联军发觉情况部队选择南下会和韩军,从阳夏退到许地,那么右路的这支部队也可以做出变动。

到时候固然可能要变成兵力一比一的局面,可也只能打下去了,到时候右路这支部队就要迅速做出反应南下固城。

届时,右路这一支便要做阻击,而原本计划打小商丘之战的苦县、陈等地的部队就要会和主力打决战。

这既要看右路的部队攻击的情况,也要看对面诸侯联军们的反应。

已经引诱到这一步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若是对面能够未卜先知而不犯错,那也就只能打大商丘会战了。

……

当天晚上,已经成为了骑兵师贰师长的庶俘芈等人接到了上面的命令,命令他们三天之内行军一百一十里,然后在一天之内解决掉戴城附近的敌军。

在那里补给之后迅速南下,解围承匡,加强承匡的防御。

这一百一十里不是地图上的距离,但也差不多。

车同轨之后,为今后作战的需求,宋地的耕地垄之间切好可以通行兵车、炮车。

当然对于农夫而言,这样有利于他们秋天收获的时候赶牛车马车,所以对于车轨的统一伴随着垄作和双辕车的普及,很快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矩。

加之这里的道路不错,毕竟这里是墨家最为重视的菏水筑垒区的后方,道路状况良好加之如今无雨,三日行军一百一十里,而且又是在内线作战,并无问题。

斥候们将戴城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因为戴城本来就还在墨家手里,诸侯联军分兵围,但却没有攻下。

那里一共各有大约五千名齐军,正在挖掘围城的营垒,之前攻击了几次损失有些大,于是选择了围而不打。

庶俘芈所在的骑兵师的两个旅划归给他指挥,右翼军的主将是步兵师的师长,他从属于对方指挥,但却是右翼敌前军委会的一员。

会上,右翼的主将传达了一下上面的意图,很明确地表示道:“巨子的意思很明确。总结起来,就是戴城要稳、承匡要快。”

“三天时间,我们不能太快,要做好侦察和掩护。”

“但是一旦解了戴城之围,南下承匡一定要快。换言之,戴城一旦攻下,必须要在两天之内解围承匡,不可耽搁。”

庶俘芈点点头,他已经可以理解这是为了什么,便建议道:“如果斥候的情报没错,承匡附近只有大约五千齐军。他们选择了围城的话,其实一旦解围了戴城,我们这两个旅的骑兵可以单独南下,迅速插到承匡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