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水土不服的战术(上)(第2/3页)

段端正色道:“世卿之贵,源于征战。不懂征战,便不能兴家保身。”

“若墨家兵多,必守许。”

“若其兵少,必弃许。”

“守许,则可与叶、方城等地之君配合而下襄城,迫阳翟;北可以上新郑,危负黍。”

“弃许,则可以与方城、叶等成联络一线,收缩兵力,后方的陈、上蔡、项等地可以为援。”

“守许,兵必多;弃许,兵必少。”

“所谓毒蛇咬指壮士断之。许虽大且富,但墨家说弃就弃,不可轻敌。”

众人皆听命。

其时,墨家放弃许城,退守到后世郾城一带,就在后世的小商桥附近筑垒防御。

此时颍水尚未改道,小商桥一线西可以连接叶、方城;南可以掩上蔡。

收缩了兵力,按照兵法而言这的确更容易防守一些。

段端便让韩国杂军农兵出许城向南,在那里驻扎,同时征伐民力修筑许城的城防,以免墨家将来反击。

他则亲帅主力,向东,以攻取阳夏,从而掩护攻打商丘的中军主力的侧翼安全。

不过他也没有立刻进军,而是派人前往中路诸侯联军主力所在之处,将许城的情况大致说了一下,并且附上了自己的判断。

消息送到中军的时候,中军的前锋已经入雍丘,主力尚未抵达雍丘。

围攻雍丘的墨家撤走之后,前锋五千余人试探着进攻了一下戴城,但却在戴城之南的一座小城邑受阻,守军约有两千,五千人攻击不下。

诸侯们接到了段端的消息后,与重臣谋士商议之后,认为段端的判断应该没错。

墨家既放弃了许,便证明其在泗上的军力不足,若不然只要死守许地,那么联军的进攻就会受阻。

退守颍水隐水之间筑垒,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召陵、隐阳不能失。

一旦此地失去,那么驻楚军团的南阳和陈蔡以及泗上就会被分割成两部分。

诸侯联军的主力要出兵的前提,是右翼的段端所率领的韩军攻下阳夏。

阳夏以北便是雍丘,雍丘以南便是重要的边城承匡,承匡在雍丘和阳夏之间,曾经属魏、后来属楚、如今属墨,当初是诸侯中原筑垒区的重要组成。

诸侯联军主力便分兵一万,转攻承匡,主力行军到雍丘,在雍丘驻防,积累粮食。

雍丘距离戴、承匡都不远。

若是前锋遇到了墨家主力,诸侯联军的主力也能很快抵达。

戴城若下,则北可以威胁陶邑、菏水筑垒区,这是诸侯联军的既定目标;又可以在攻取承匡之后,进军宁陵,宁陵一下,则商丘就赤身于联军之前了。

攻承匡,也是为了掩护右翼攻取阳夏,承匡一失,则中军主力和右翼之间就可以沟通,一方有险,另一方便可快速支援。

既有支持,段端也便在诸侯主力分兵攻打承匡的时候,开始朝着阳夏前进。

前锋三千余人先行到了许与阳夏之间的固城,亦是不战而下,城中并无兵卒,墨家在这里的官吏也早早撤走。

询问了当地乡人,乡人之说墨家早在几天前就撤走了。

段端有些怀疑,许城不战而退他可以理解,收缩兵力以掩护南阳方向。

可是固城是个空城,他心里就多少有些嘀咕。

本来他就认为不可轻敌,自己是侧翼不是主力,兵力不多。

泗上之前还可以集结将近三万人攻打雍丘,虽然没有攻下,据说多为新卒老弱,但他和诸侯们的乐观不同。

诸侯们的乐观是被墨家逼出来的苦中作乐,十二日攻雍丘不下,就可以设宴相贺,以为墨家可以战胜。

可段端心里清楚,即便那些都是老弱新卒居多,围城十二日,若非联军主力抵达大梁,只怕再攻几日雍丘城就要被攻下了。

换言之,墨家现在在泗上的确兵少,不然不可能放弃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