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化被动为主动(上)(第2/3页)

短暂修整之后,两个师的兵力不是向东北的即墨进军,而是迅速转向了西,朝着诸城攻去。

即墨没有野战军团,四都之一的即墨的野战常备军都集中在诸城一线,用以和墨家在莒城的军团对峙。

诸城、高密两座城距离不远。再往东北才是即墨。

即墨的野战常备军在诸城,也就意味着即墨没有能力攻下墨家经营许久的胶州湾,甚至无力出兵野战,更遑论攻取要塞。

临时征召的市民农兵可以在严苛律令下守城,但却不能攻城,这一点墨家早就知道。

早在墨子时代,墨家守城的时候也强调出城偷袭、趁着攻城不顺利退兵的时候反击。

但墨子训练了备城门士,训练专业的剑盾精锐,而不是依靠城中临时征召的市民农兵。

有城墙作为牢笼,农兵市民还能够遵守一下纪律。

若是出城野战,根本难以成军,冲出去可能就散了。

墨家高层对于战争的理解是和适一脉相承的,或者说大部分军官都是适的那一套学说下成长起来的。

他们看到的齐国,不是方圆千里、百二十城的齐国。

他们眼中的齐国,只是一支七万人的野战机动兵团守卫的齐国。

这支野战军团被消灭,那么齐国百二十城,就会像是脱掉了衣服的女孩面对自己的男友一样,毫无防御能力。

只要齐国的野战军团覆灭,那么墨家就赢得了这场诸侯反墨之战的胜利,哪怕韩、秦、赵还有兵力,那也没有用了。

故而从一开始,这两个师的任务就是配合莒城方向的解悬军,攻下诸城、合围在诸城对峙的七千野战精锐和两万农兵,一点点吃掉齐国的野战兵力。

一旦将这些人消灭,临淄以东,齐国就拿不出一支野战军团了。

临淄以东的城邑很多,至少三十多座,每座城里都能集结出几百甲士,但是没有用。

难以集结,分散在各个城中根本不能进攻。

不能进攻、不能野战的兵力,只是纸面上的兵力。

是死的,不是活的,也是可以忽视的。

在胶州湾的两个师分兵一个旅佯攻高密,主力则急行军朝着潍水前进,意图堵住诸城方向的齐军后撤的路。

诸城方向的齐军有七千常备军,还有因为墨家攻楚而新征召的两万农兵,一共将近三万人。

齐墨战争后,墨家抢占了莒城,这使得齐墨之间的边境对齐国相当不利。

齐国的长城东线,依托着大海和沂蒙山,莒城属于齐国的时候,齐国防御起来很有优势。

墨家如果要从东线进攻,就要走沂蒙山,攻下莒城,然后才能一马平川直通临淄。

然而割让了莒城之后,齐长城的东线都在墨家的控制之下,沂蒙山区也在墨家的控制之中,齐国处在守势。

墨家想攻就攻、想守也能守。

而齐国若是想攻,先要攻下莒城,翻越沂山,然后才能进入到墨家的东海、琅琊,继续向南才能威胁到墨家的侧后。

地势狭窄,补给不易。

如果齐国在齐国东线主动进攻,要么舟师赢了墨家的水师,复制一下当年齐吴海战的奇迹控制近海补给。

要不然,就只能依靠沂蒙山进行补给,然后攻下莒城、琅琊、兰陵,奔袭数百里,才有可能威胁到墨家的核心地区。

齐国的水师已经不可能赢得了墨家的水师,所以实际上齐国如果在东线主动进攻只有翻越沂蒙山走莒城、琅琊、兰陵一条路。

而这条路……危机重重。

其一那是墨家的内线,墨家可以调集兵力利用内线优势击破,而且那不是墨家的核心地区,墨家的核心地区在数百里之外的彭城、沛邑、淮北。

其二一旦被切断补给,东线进攻的齐军很可能就会全军覆灭在琅琊莒城之间。

但反过来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