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应对(下)(第2/3页)

“所以,以精锐的第一师、两个战斗工兵旅沿小路翻越大别、桐柏直入唐、鄢,这是可行的,而且对于灭楚之战是极为有利的。”

“占据鄢郢,则使得南郑和我们连在一起。在鄢郢驻军,既可以趁着楚军内部空虚大军云集鄂地的机会,袭扰攻占后方迫使楚国军团不战自溃;也可以使得楚国南阳一带的封君不敢轻动。”

六指又道:“兵者之道,正奇相合。偷袭鄢郢为奇,我们便为正。既为正,便要稳扎稳打,沿途推进,部署营寨,巩固后勤。”

“若奇计不成,我们则正攻;若奇计成,我们则以守为攻,拖到楚人不战自溃。”

“灭楚只是第一步,剩余的还有清缴残敌、军管城邑种种事情。不可急躁。留给我们的时间很多,巨子给我们的时间是一年,也就是到明年六月之前,必须要攻占并且稳定江汉。泗上的事,不需要我们管,也不需要分心。”

“唯独一点,到明年六月之前,如果真的出了什么变故,要做到自集贤关到鄢郢到临武九嶷,能够政令通畅没有一个楚人贵族的叛军存在。”

“当然,时间也很紧。”

“虽然巨子给我们一年的时间,但我们最好能够在十一月之前击破楚军,在明年新年来临之前,可以分出两个到四个师的兵力到寿春庐城一线。”

此番集结在此的士卒,不算校官的话,最年长的也不过二十五六,都是从泗上政权建立之后成长起来的一批人。

换而言之,泗上二十五六岁之下的民众,都有着服役从军的经历,这是普遍义务,每家必出一人,除非是手指残缺或是残疾,哪怕是一些耳朵不能用的人也会被安排一些诸如瞭望之类的边军守卫工作。

这和别处诸侯的农闲演武的农兵体系还不一样,一旦开战泗上可以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保证大量的兵员,当然这种模式不能持久。

自小在学堂就接受队列练习和学习遵守纪律,服役退役之后即便种田,在火器作为主要输出武器的情况下,只要重新征召,三个月就能训练出一批至少可堪一战的士卒。

就以楚国的军制而言,除了走职业兵的变革之后的新军,剩下的还是以低阶贵族、贵族从奴从士为精锐,少量私兵为核心,大量缺乏训练的征召农兵为主体。

楚国能战的士卒实在不多,尤其是内乱刚刚结束内部还未整合,一些心怀旧主、不承认王子良夫的新军士卒大把。

或如魏国,现在真要打起来,魏国确实能拉出一支十万大军,但这十万大军的战斗力堪忧,而且这十万大军最多只能存在三四个月,再多的话魏国的经济和农业就要彻底崩溃。

但真正可以野战和快速行军的主力,魏国基本已经没了……墨家和秦国东西拉锯的放血,魏国现在最多只有一万多的精锐野战部队。

所以墨家高层给这些人一年的时间灭楚,并不担忧泗上会出什么问题。

楚国对于墨家而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外,江汉地区还是连接南海、汉中的关键。

只要完成奇袭襄阳的战术构想之后,楚国的所有力量被分割为三块,而墨家原本分开的几处力量则可以合为一处。

南海缚娄方面,可以北上五岭,攻下临武之后,沿着湘江水系南下;南郑这几年也不断征伐了一些小国,也一直沿着汉水拓展,汉中本就是个很好的农业区,也可以学后世秦楚之战沿着汉水而下。

也就是说,一旦在长江一线的主力能够击溃楚军主力,那么实际上在江汉、潇湘两处的墨家兵力是足够维持稳定、清缴那些小的诸侯国的。

换言之,只要击溃了楚军主力,就可以立刻分兵去淮南。

大别山固然被墨家利用将楚国的军事力量分割为三块,可也一样阻碍了墨家军团的关联,如果能够在十一月份之前完成对江汉平原的战略部署,击溃楚军主力,那么就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回淮南,稳固淮水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