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壮汉打孩童的中立(第2/3页)

他们这些人可能为了某个目的,杀很多很多的人,秦国变法,上百颗头颅就在河边被斩杀,可那不过是个数字。

当这些很具象的言语在他们脑中形成影像的时候,终究比起砍下的数百个头颅要沉重。

吴起不去看众人的神情,只是苦笑摇头道:“这是我的练兵之法,如墨家所言,确实有‘用人’而非‘爱人’之心。”

“可……可终究,我不想我带着曾经的敌人,去屠戮西河武卒。那里有百千个和那个被我吸吮过毒疮的士兵一样的人,我不想亲手杀死他们,击败他们。”

这是士人的坚持。

就像是当年他为了一句话杀死许多人一样,这是士人的情怀和风骨,说不做,就不做。

吴起很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为了混不好我就不回来的誓言,母亲去世都没有回去服丧;为了功成名就,不受魏击重视转眼就可以投身魏国大敌秦国……

他自己知道自己不是个“好人”,也知道为那士兵吸吮毒疮是为了“用”而非出于“爱”。

但这不妨碍他坚持自己当初的诺言。

秦君觉得,攻取西河这件事,非吴起莫属,却不想吴起直接表示了拒绝。

正要说点什么,吴起却道:“君上勿忧。以隐阳之战的情况来看,以及我对武卒的了解,秦之新军足以战胜西河之卒。”

“我之才,出将而入相。孙武子言,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昔年我经泗上入秦,观泗上情势,便想明白了一件事……战之胜负,现在与内政,后在于军制,最后才在于战场临机。如今军制已改,变法已初成,只要不是庸才,数年之后都可以夺取西河数城。”

他可能是怕秦君不信,郑重道:“如隐阳之战,楚国胜在何处?”

众人当然知晓了隐阳之战的全部情况,以往可能只是道听途说,但自从墨家从上崛起之后,每一战都会在报纸上还原当时的战术,以避免那些只谈战略不懂战术的夸夸其谈之辈。

懂得人,自然懂。

众人思索一阵,胜绰率先明白过来,点头道:“此言得之。隐阳之战,楚人赢在一刻钟之内,预备队可以行进到左翼并且展开,挡住了魏韩勾股之阵。”

“换而言之,赢在楚之新军的纪律、训练、军阵。若无这些操训军制,就算楚司马当时做出了决断,又能如何?”

秦君恍然,再一想,更觉有理。

是啊,如果楚国不是新军军制,而是重步阵或者是更古老的车战徒卒之阵,那种情况下,莫说一刻钟,便是半个时辰又怎么可能堵住左翼?若是半个时辰还不能堵住左翼,就算墨家的骑兵突袭了魏国侧后,输的也是墨楚联军。

楚国赢在了那些帮着楚国编练新军的墨者,赢在了隐阳之战前的十年苦功,而不是赢在了那一场不过半天的战斗中。

吴起的话已经非常明确了,就现在这个情况,秦国只要想夺回西河,稳扎稳打,最起码可以向前推进百里,让前线不再是最后的渭水和北洛水。

徐徐图之,秦国每夺一块魏地,秦就强一分,魏就弱一分,等到真正决战之时,魏国已经无力反击。

对秦国而言,变法之后,每攻下一个地方,当地的百姓很快就可以转为秦国的人口,士卒、后勤、生产粮食的农夫。

魏国……只怕还不行,因为魏国没有一个彻底清算贵族的机会,外敌虎视眈眈,四面被围,敢在这种情况下深化改革,不如自隳宗庙焚于鹿台。

吴起看着胜绰,又行礼于秦君道:“昔年在鲁,胜绰曾与我战,竟有平解之能。攻魏,不在话下。公叔痤之人,虽有朝堂之智,却无将帅之能。我军稳扎稳打,今日三里明日五里,疲敝魏人。”

“魏人新败于隐阳,不敢决战,因为尚有墨、赵虎视,只能退让。数年之后,待魏疲敝,一战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