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隐阳之战(一)(第2/3页)

中军的前面还有楚国精锐的两千名弓手,他们列阵排开在炮兵的空隙之后,到时候会利用他们的射速优势配合炮兵打开对面的缺口。

对面的魏韩联军则将兵力全部展开,除了预留了一部分直属的预备队之外,将所有的步卒以密集的武卒方阵的方式排列,错落有致。

这里一片平原,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地形优势,但是魏韩联军占据了上风向,算是略微有一点地利。

魏韩的铜炮主要集中在中军,车兵隐藏在自己的右翼也就是楚人陈蔡之师的方向,同时在他们的右翼还部署了十门铜炮。

魏韩联军处在守势,这一点有利于他们。

加上魏韩主要以重步兵为主力,阵型密集,虽然战时移动缓慢且需要互相配合以免出现漏洞,但在站在布阵上是有优势的。

魏韩联军的主帅只懂魏韩联军的弱点和优势,也知道楚墨联军的优势和弱点,他制定了极为有针对性的应对方式。

楚人最能打的部队是中军,以及右翼的墨家骑兵,而且这两支部队的行军速度很快,远胜于密集方阵的魏韩重步兵。

这既是优点,但如果能够抓住机会,也未尝不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点。

因为楚人的左翼是新组建不久的陈蔡之师,仍旧是密集方阵的阵型,而且不论是士气和战斗力都和中军右翼没法比。

最关键的是楚人左翼的陈蔡之师的行进速度比之中军和右翼都要慢许多,魏韩联军若是能够利用楚人中军和左翼进攻行进速度不一样的问题,有可能完成对楚人左翼的突破。

一旦陈蔡之师崩溃,魏韩联军就可以迅速从楚军左翼和中军的结合部全力突击,形成包抄。

故而这场战役的关键在魏韩联军看来,就在自己的右翼。

因此魏韩联军的主将在布阵的时候,有意地削弱了一下自己的左翼,加强了中军和右翼。

依靠楚人主动进攻的形式,利用空间换取时间,让自己的左翼主动后撤,诱使墨楚联军的右翼和中军急于求战建功,而突击的过快和左翼的陈蔡之师出现缺口。

同时,若是魏韩联军的左翼能够主动后撤,就可以利用中军靠近右翼的点为轴缓慢转动,从而在中军不需要大规模调动的情况下,将兵力都压在了楚人的左翼上,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

……

楚墨联军的主将是楚大司马,二十年前楚国的大上任大司马死在了墨家手中,现在却又合作。

如果说魏韩联军是想要利用地利,那么楚大司马便想要利用天时。

和魏韩联军想的楚墨联军会采取中央和右翼突破的想法不同,楚国大司马巧妙地想要将魏韩联军的地利优势转化为对自己的天时。

魏韩联军占据上风向,这时候已经是十一月,刮的正是北风,楚人在南,这本是不利的。

但是楚大司马则看到了另一种战机。

一旦开战,双方铜炮和火枪对轰一阵后,必会产生极多的硝烟,而处在下风向的楚墨联军本来是不利的。

可是如果能够中军和右翼主动进攻,那么一旦风刮起来,这些硝烟很容易遮蔽战场的东南方。

到时候,墨家的骑兵和那些骑乘炮兵、以及步骑士就可以借助硝烟的掩护,快速地机动到魏韩联军的侧后。

如果能够一举突破,那固然好,就算是无法突破,魏韩联军也必然慌乱,到时候还要调动部队支援魏韩联军的左翼。

一旦魏韩联军调动起来,那么楚军就有获胜的机会,因为魏韩联军的方阵不动的时候很强大,可一旦动起来就会出现破绽。

到时候如果右翼包抄偷袭的骑兵不能打开局面,那么中军就利用魏韩联军混乱的时机发动进攻,迅速突破魏韩中军,击溃魏韩联军。

战场当然是瞬息万变的,但善战者多会在对阵之前就先预定好自己的计划,是否能够实现那是一回事,战场瞬息万变机会出现却不把握而是继续按照原计划那又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