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应对(上)(第3/3页)

打个惊弓之鸟一样的新郑都能遇到这样的麻烦,公叔痤不敢想象去攻打沛邑彭城以及修了十余年的菏泽、大野泽城邑区会如何惨烈。

思考之后,破局之法其实也不是没有。

可以立刻动员韩国的荥阳地区的士卒支援,将河东地区的铜炮集中起来,运送到新郑城下,征调一部分河东卒,以万钧压卵之势,迅速解决掉新郑。

兵力不足,就不能够选择添油,而是全力以赴,拖的越久越容易出意外。

考虑之后,他迅速上书魏侯,又以相邦之名和负责对楚谈判以及这一次瓜分郑国全权负责的权力,开始调动魏国在中原地区的力量。

既要支援新郑战场,又要做好对楚国的威慑,使得楚国需要花费更久的时间准备:更久的时间准备,就意味着魏国攻下新郑的时间越多,楚国出兵的可能性就越小。

……

魏韩出兵瓜分郑国的消息传到墨家这边的时候,适还在商丘,对此他并无太大的意外。

本身郑国的局面就是被他逼出来的,若无他的干涉,其实郑国原本还能苟活一段时间,四五年当无问题。

是他借着打赢了砀山之战的局面,压迫了一下韩国:我们墨家要伸手郑国了,你们再不打,我们把郑国搞成一个砀山一样的城防,到时候久攻不下,魏楚岂能容易吞并郑国?要干就赶快,晚了可就来不及了。

既在意料之中,泗上义师又已经在之前就开始批量从宋国撤军,很显然适根本不想干涉郑国。

反正郑国不是泗上的缓冲国,郑国被瓜分最着急的是楚国,就是要借这个机会离间因为墨家崛起、选择战略收缩而逐渐缓和的魏楚关系。

不出兵的理由适都已经找好了:不是墨家不想主持正义,奈何非攻同盟只履行非攻之义,郑国和墨家还没正式签订非攻同盟,所以墨家如果出兵是诛不义。

诛不义不能走非攻同盟的国土借路,所以墨家实在是有心无力啊。宋国过不去、北上的话卫国是小国而且还派人来恳请墨家不要将兵祸牵扯到卫国、南下的话时间来不及,而且就算时间来得及,那墨家要求在楚国通行、驻扎楚国是答应还是不答应呢?

本来不出兵要把一直呼吁道义的墨家推向风口浪尖,但适却早有准备,把这个舆论的指责推向了魏韩和楚。

适不出兵。

但要假装非常想要出兵。

所以他要派人去楚国,面见楚王:魏韩为不义之君,以大攻小,我们要攻击魏韩彰显天志正义。既要攻击魏韩,所以之前商定的弭兵非攻的条款,就要楚国做个表态:宋国作为非攻中立国,墨家可不可以借路啊?

想都不用想,楚国打死都不可能认为墨家可以在中立国借路的道义,开了这个口子将来对楚国极为不利,这点远见楚王还是有的。

不准从中立国借路才是墨家履行了道义,那我们借路楚国可不可以啊?而且作战又需要后勤、粮食、补给、墨家在楚国修筑营寨可不可以啊?

显然也不可能。

到时候天下人都会知道三件事。

一,魏韩不义,进攻郑国。

二,墨家想要救援,楚国担心墨家在楚国影响加大而拒绝了墨家的条件,墨家为了天下真正能够弭兵不得不遵守自己定下的规矩。

三,墨家真的想要履行道义,是谦谦君子。奈何君子受限太多,以至于无法出兵,非墨家之罪。

楚国愿意打的话,适肯定是支持的,没钱可以借给楚王、缺武器缺粮可以借贷给楚国,但让墨家出兵那是不可能的。

反正魏韩瓜分了郑国,就像是一把尖刀直接插向了楚国的左右翼相接的脆弱处,西是南阳、东是陈蔡、控制淮河支流颍水的上游,楚国不急都不行。

但适估计,楚可能也就嚎几嗓子,假装出兵作出威胁,想办法坐下来谈判,从魏韩嘴里抠出来两座郑国城邑联通汾陉和榆关,不太可能和魏韩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