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告子辩性(四)(第2/4页)

“这就是你为什么是你,我为什么是我。而且这样,绝对搞不错。”

这话儒生听的有些绕,可下面那些一直追求“全性”、“真我”、“返璞归真”的道家学派的弟子们眼睛顿时一亮,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告子的意思。

因为他们和儒生不一样,他们一辈子都在追求“什么是我”、“什么是人”、“人的本质”、“人与自然”这些东西。

告子的话,瞬间被他们理解,也瞬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儒生则不解道:“这……这和人性无关啊。只是说这样的话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再说,你刚才说的是人的需求是人性,人的需求和这些所有的关系总和有什么关系呢?”

告子笑道:“我刚刚说的是体人,以此分清楚每个人。每个人都是每个人,每个人和其余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可分的各种关系,所以每个人才是每个人,每个人才能知道自己是自己。这是体人。墨家的兼体论,你应该知道吧?点是体、线段是兼;我是体、天下人是兼。人是自己是体、人是天下人是兼。”

“现在我要说的是兼人。”

“人,有需求,并且知道自己有需求,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主动地改造自己和改造自然、利用天地之道的规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是人性。”

“所以人性无善无恶。”

“我的父母有性的需求,有繁衍的需求,所以婚配有了我,也所以才有了我是我父母的儿子这个关系。”

“那些封君为了更多的权力和统治,分配了土地给我的祖先,到我父母这一辈为了不累的需求、为了吃的更好穿的更好的需求,雇佣佣耕者劳作,才有了我是那些佣耕者的主人这个关系。”

“我自我需求识字,于是我学习文字。”

“我意识到天下大乱,需要利天下,所以我投身墨家为利天下……”

“种种这一切关系,正是因为我有需求,并且知道自己有需求,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主动地改造自己和改造自然、利用天地之道的规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就是人性。”

“是故,我墨家言,义,即利也。满足需求,即为得利。”

“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如果将满足需求看成人性,如果将满足需求的具体表现看成人性的表现,那么人性的表现一直在变。”

“王公贵族为了自己做蠹虫、维系自己的奢靡生活、不劳而获,所以他们的义,就是希望天下农夫被束缚在土地上为他们做事。”

“封君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发动战争,掀起暴乱,这也是为了利。”

“工匠希望自己能够自食其力,能够不再有战争,能够不再有那么多赋税,这也是为了利。”

“农夫希望有自己的土地,能够不再有战争,能够不再有那么多的赋税,也是为了自己的利,自己的需求。”

“如此种种,所以才要一天下之利,因为人是所有关系的总和,所以一天下之义、一天下之利,就要有所权衡取舍,使得绝大多数人得到利。”

告子忽然提高了声音,慷慨激昂。

“我们墨家既要利天下,那么怎么才算是天下大利?”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九州归一!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使人各得其所长,钧其分职,事其所喜,是谓大同乐土。”

周围的民众立刻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鼓噪声。

“天下大同”,是秦末百家争鸣快要落下帷幕的时候才有的这么一个说法。

而天下大同的概念,很明显可以看出来里面浓浓的墨家和道家的痕迹,而且痕迹很浓,浓到里面太多“禽兽无父兼爱”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