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借题发挥(第2/3页)

好的不一定不违法,坏的不一定违法。

这其中怎么衡量,怎么区分,哪些适用于自然法,哪些适用于人定的成文法,这就是今日这些事的意义。

如果说墨家和道家在一些问题上还可以达成一些一致意见的话,那么和儒家之间的敌对状态是怎么都不可能解除的。

墨家认为人性无善无恶,人性是亘古不变的,是自然本身,本身就蕴含着自然之理,每个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要以此为基础,墨家的义即为利,要在承认人的本性趋利避害的基础上,推出一个完美的天下制度,使得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每个人的利。

儒家现在还没有孟子等人的学说,但是基本上认为道德才是亘古不变的,由此推出的大治之世是以道德为基础的。

兼爱之说,儒家现在认为墨家是“无君无父”,但是对于墨家提出的“兼爱”之后的天下大治,并不反对,只是认为天下大治要靠兼爱达到这是痴人说梦。

但儒家认为的天下大治,是有差等的爱,然后君主爱人、贵贱有别、孝悌有道,家国同构,依靠道德,最终大治。

墨家认为的天下大治,是以人性趋利避害为基础,人人求利,人人爱己,但爱己在逻辑上的最高层次是爱人如爱己,从而兼爱以至于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大的利,最终大治。

利是物,德是心,这就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分歧。

也是原本历史上终稷下学宫几十年,几多名士想要调和儒墨矛盾都没有成功的重要原因。

孟胜没有像徐弱那样激动,源于在来到费国之前,墨家高层们便已经讨论过,如果费国的这件事完全由墨家主导,应该会怎么做。

这个讨论,是以刨除掉“国人共政”这个骇人听闻的、会让天下诸侯一致反对干涉的前提之下进行的。

以禽滑厘、适等为首的墨家的这群职业的、以推翻旧制度、确定新的义为首的专职“欲移风易俗、天下换义”的“造反”专家们看来,若是他们来处置这件事,或许真的会如徐弱所设想的那样。

利用都城的民众赶走或是杀死国君,立刻宣布土地制度变革,同时传告封地贵族,在贵族们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利用高涨的民意组织军队,通过散播授田分土私产保护的宣言,逼迫贵族立刻表态:是否承认新的律法、制度、大义。

若不同意,立刻出兵将贵族击垮,通过广泛的宣传争取到贵族封地上的民众支持,以极为暴烈的方式结束费国之变。

不会给贵族们任何拖延时间的机会,这一点墨家之前已经有过经验:当年楚王明明说要变革弭兵,可等到牛阑邑一战赵韩君主一死局势一变,立刻食言,这一点墨家高层已经对王公贵族没有丝毫的信任。

这是孟胜并不指责徐弱反而觉得徐弱可期的原因。

但现实和推想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泗上墨家的存在,就在于墨家高层确定费国的事依靠自己本国解决不了,最终只能是一场干涉战争。

既然结果注定,那么不妨就冷眼旁观,让费国内部上演一幕幕或是奇怪或是令人想笑的故事,以此作为经验,以作传授,让将来的人不犯这样的错。

反正最终的结果,都是折腾到最后民众们才幡然醒悟,王公贵族靠不住。墨家义师就在附近,只要他们宣布以民众众义的方式加入泗上更为紧密的同盟,迅速就能击败那些贵族。

若不然,这一场内部的血雨腥风是不可避免的。一旦激愤起来,天下的贵族要吓得睡不着,可费国太小,不值得为了小小的费国就让天下的贵族这么早醒过来、团结一致消灭墨家的思想。

过于激进的以恐怖对抗恐怖的事,只会发生在内外压力极大的情况下,那是别无选择的时候不得不用的办法,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