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知著(第2/3页)

或有当年秦公被围而三百壮士拼死救援的事,那些因为秦公之义释放了那些杀他马匹的野民并且赐酒,有此情义。可这毕竟少数,若想治天下,还是要以利道之。

在看着市场上远胜于西河安邑的货物,吴起更是感叹,尤其是许多西河没有而这里已经早已习以为常的商贩,更让吴起对于天下财富总和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卖菜油的、卖青菜的、卖木器的、卖陶器的、卖耧车的、卖手锄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之间,吴起走到了一个卖菜老人的身边。

老人抬起头看了眼吴起,也注意到吴起身上的佩剑,还有身边护卫的佩剑,但脸上却没有什么惊慌之色。

二十年前,这样明显是贵族的人物出现在庶农身边,庶农尽皆躲避恐慌,可在这里却像是看到春天下雨、夏天打雷那样寻常。

菜农身后是一辆独轮墨车,车上装着一些吴起见过或是没见过的菜。

胡萝卜、葵菜、韭菜、葫芦……一串串用麻绳拴在一起。

吴起认得胡萝卜,当年他派往沛县的间谍带回了许多种子,前些年西河大饥之时,便是靠这玩意和土豆地瓜度过了荒年。

他随手拿起一串,问道:“老叟每年卖菜,得钱几何?”

老人倒是健谈,回道:“不多不少,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从此出。”

只此一句,便足让吴起惊奇,卖菜这样的事,在别的城邑很难以此谋生。

一则城中不够繁华,务农者居多,谁家也都在房前屋后种植一些菜蔬。

二则菜蔬难吃,能够出钱购买而不种植的,很少买菜蔬。

吴起便问道:“老叟家中可有儿女?”

老人点头,表示自己有二男一女,女已嫁,二男一个在陶丘义师,另一个在跟随人学习铁匠。

再仔细问问,原来老人算是陶丘的本地人,多年前便靠租种田地为生,家中在靠近城郭的地方只有六七亩地,这原本也不够生活,所以要靠租种才能生存。

几年前租种土地的主人收回了土地,开始雇工经营土地种植一些可以谋利的作物,老人便只剩下家中靠近城郭的六七亩地。

好在儿子学了不少本事,依靠墨家教授的肥田之法,早早堆积了许多粪土淤泥,这六七亩私田竟成沃土,又靠近小河引水浇灌,开始种植菜蔬。

正值菜油豆油铁锅这些东西传入陶丘,菜蔬的烹饪有了新的方式,逐渐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

又因为这些年收回土地无法谋生的许多人涌入陶丘,与人做工助耕,吃肉便贵,主人家便多买些菜蔬烹制。

儿子又从墨家那里以土地为抵押,贷了一笔钱买了铁器工具,又从专款专用的工匠会那里买了一辆独轮墨车,便开始了卖菜生涯。

几年下来,原本不能够求活的城郭间的六七亩土地,靠着一身的力气,竟然也养活了家人。

老人说到这,便感叹道:“如今穿衣穿棉布,吃饭吃玉米,偶尔也能吃上次鱼。我们这样的人,又能够每年以低价买一些墨家的盐,日子比之我租种别人地务农的时候,过得要好。”

“听说,现在一些上等的水浇地,按照墨家垄作堆肥的办法,一年两收,两收加在一起能收四百斤,这可是原本十亩地才能收回的。诶……要不墨家说利天下,人家可真是利天下了。”

“要不是墨家,我现在可不是要饿死?”

吴起心道:“这却未必。你眼中只看到了墨家的好,若无墨家,你租种的土地又如何会被收回?”

他洞察明晰,已然隐约察觉到这些悄然变革背后墨家起的作用,看的要比这老叟农人深远一些。正如他所言,若无墨家的变革,老人的土地也不会被收回。

只是他也没有说出,老人还在那嘀咕道:“所以我那儿子在军中,说要成为墨者,我就说让他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