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九章 岁月无情天地焕(十)(第2/3页)

田和道:“自然能。官山海之策,利于君而苦于民,与民争利,吾不为也。”

那人再问:“若公为君,可能行非攻弭兵之政?”

田和道:“自然能。孟渚泽之盟,自当遵守,齐人苦战久已,弭兵有利于民,吾何不从?”

那人三问:“若公为君,可能举贤人而治贪腐?”

田和道:“自然能。贪腐小吏,皆害于民。日后凡有害民之小吏,尽可控,必罚之!”

如此三问,田和又道:“只是,君臣之礼,不可废啊。我不能够做不义之人啊!”

这已经是第三次推辞了,众人纷纷跪下道:“请为民之主!请公以大义为先!”

田和面露苦色,在一旁的齐侯已经看不下去,忍住不喊道:“何不效上古禅让之制?我昏庸一生,最后行此贤举,还请您勿忘太公之祭,请封一邑,为太公祭!”

齐侯也不傻,如今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自己就应该化被动为主动,最起码要为自己谋求一个安身立命之地。

现在齐国五都八十城,吕氏子孙以及国、高、晏等外姓,只剩下三城。甲士都是田氏心腹之人,自己已然岌岌可危。

田氏扭扭捏捏,他就不妨主动出击。

于是齐侯下车,走到田和身旁,沉声道:“我既为君,不知政事,苦民久矣。君既知政,当仁不让,应为齐万民而登君位。尧禅于许由,许由不受,尧乃圣王,非与我同,君缘何不受?”

“只是太公开国不易,还请一邑,为太公祭。”

田和见齐侯知道进退,无奈道:“既如此,我当受命。天命不可违啊。”

田和再拜,众人皆呼万岁。

几日后,乃修“让贤台”,于台上,齐侯吕贷禅位于田和。

田和不敢称侯,自号“利民官”,代齐侯行政。

又将齐侯迁于后世烟台之外的一处小岛,食邑三千户,用于太公先祖的祭祀。

随后,放开官山海之策,临淄盐价顿低,又打开府库,接济临淄贫苦无依者,令七十者各有衣食,官府给之。

考核临淄的吏治,选其贪暴者烹之,民皆称善。

正是,谁有生产资料谁就是统治阶级,在土地所有制不变更的前提下,选贤人为天子就是一句空话。

在齐国冷眼旁观的胡非子,所看到,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世卿贵族分封的土地制度没有变革,选天子也就是贵族共和之间的一个玩笑,因为别人根本没有被选的权力。

这和后世百年之后的燕王禅让与子之完全不同。当时燕王哙自然痴傻,可是子之胆子也大,他子之根本没搞清楚一个帝国的权力运作模式,以为被禅让了就能安稳,却不知道人家早就说了:“而吏无非太子人者”。

且不说田氏如今在齐国,十城而有其九,他子之在燕国能不能做到控制都城都是两回事。

至于说官山海之策,那是因为当时齐桓有“山海”,所以才能“官”之。而不是如今的情况。

如今的情况,田氏不过是借此生事,他倒是想控制官山海,只可惜他没有这个能力,自己敢这么干,自己的那些叔兄弟、堂兄弟、以及五服之内的兄弟就会率先干掉自己。

自己还有个哥哥,两个人现在算是共同执政,齐国田氏的内乱其实还未结束,只是走完了代齐的第一步。

而且他也不敢用“齐侯”之名。

齐侯,是周天子封的,固然他可以不管周天子的颜面,但等于是为各国攻齐留下了一个极大的借口。

强如吴越,当年争霸的时候,还要成吴伯、越伯,称王只能在自己家里玩玩,对外却不敢这么称呼,那吴国可是当年让国于文王姬昌的泰伯之后尚且如此,况于田氏。

于是弄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利民官”的名号,实际上他就是齐侯,但这个齐侯,需要周天子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