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六章 诸侯侧目市井谈(二)(第2/3页)

……

两日后,鲁阳。

从北边回来的斥候气喘吁吁地说着,鲁阳公不可置信地问道:“你可看清楚了?晋人撤了?”

那斥候努力从干燥的口中咽下一口唾沫道:“不会错,晋人撤了!”

鲁阳公摇摇头,觉得这简直……简直不可思议。

难道说……这些墨家弟子的手段如此了得?只是守城就能逼得晋郑联军撤兵?

可再一想商丘之战,鲁阳公竟有几分相信,心中暗道:“墨家众人,不可小觑啊!”

不多时,又有几名斥候回来,报备此事,鲁阳公终于相信,却也没有下令反击追击,而是说道:“派人前往牛阑,问清情况,再尾随晋师百里,确定其退走后再议!”

他怕这是晋郑联军的疑兵之计,五日后斥候回报说晋人确实是退了,不过也在途中有所埋伏,见这边没有出兵追击,这才真正退走。

鲁阳公确定之后,大喜过望,终于保住了自己的根基,又击退了晋人。

转念一想,心说墨家众人果有本事,自己原以为将是一场大仗,谁曾想自己还不曾出兵,这晋人就先退了。

那几个墨者都是后起之辈,并非是当年追随墨子游鲁阳的弟子,可这几人的手段却不见得比那些人低。

想到一些墨家的言论,鲁阳公暗赞道:“果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只是晋人既退,他又不免肉痛自己的那些债务,只好长叹一声。

次日一早,便叫人备车前往牛阑,靠近之后,大吃一惊。

数月不见,牛阑邑的模样竟让他认不出来,那城墙完全没有制式不合礼制。又想这或许就是墨家守城的秘术,也就释然。

入城之后,适等人出面迎接,在城门便递上璜符道:“墨家弟子不辱使命,守住了牛阑,逼退了晋郑之师。”

他身后数千民众也各持器械,被组织起来做迎接之状。

鲁阳公接过璜符,连声感谢,又问战况到底是怎么回事。

适心头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估计肯定是郑国或是韩国那边出事了,他却假装不知,说道:“晋人数日攻城,手段不计其数,奈何城内器械充足,民众用命,所以不曾破城。”

“可能死伤太多,士气低落,担忧您帅军北上与他们决战,所以只好退走。”

这说辞也没毛病,既说了墨家这些人的功勋,又说公子击最终惧怕的是鲁阳公这才撤兵。

鲁阳公微笑,适急忙道:“只是为了守城,我为您买了人心,用了您的钱息。”

鲁阳公见背后民众集结,本身就是自己同意的,便大声道:“我被王上封于此处,将钱借贷给你们,是为了让你们有钱可以从事生产,这才是我借贷的目的啊。”

“难道我会在意那些钱息吗?是我不能察觉,没有发现这些钱息已经妨碍了你们的生产,我又怎么可以再要你们还债呢?”

在一旁的墨者急忙将这些话传到后面,民众皆呼万岁,接着民众纷纷跪下道:“墨者大贤,请公留墨者为邑宰!”

数千人齐齐跪下,齐声恳求,这是适最不愿意看到的场面,这是一种对明君的幻想,可于此时墨家力量不足以让人都站起来的时候,也只能如此。

鲁阳公一怔,眼看民意汹汹,心中不免担忧。

可又一想,如今晋楚争端又起,楚国势弱,鲁阳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安稳。

墨家既能守城,又有才能,安排在牛阑为邑宰,却也不是不能接受。

他又不知道墨家到底要干什么,对于墨家众人也足够信任,这一战也展现了足够的能力,民众又如此要求,他也便顺势而为。

说道:“贤才难求,我哪里不知道贤才为邑宰的益处呢?只是之前并没有这样的贤才,所以不能够任用。既然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贤才,这怎么可以让他们离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