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零章 渴极贻醴酒含鸩(四)(第2/3页)

南阳的汉代冶铁遗址多于彭城,那里又是楚国腹地,正是墨家想要一步步渗入楚国腹地的最佳落脚点。

所以适给出的楚国支付本金的办法就是:允许墨家在宛城开矿,承包期二十年,每年所得了利润,墨家会仔细做账,分给楚王十分之一。

期间其余人也可以开矿,但是如果楚王能够将宛城南阳一带的开矿权全部承包给墨家,对其余人征税而对墨家免税,墨家也可以再多给楚王二十分之一的利润。

高炉生铁退火铸铁是时代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墨家想要让天下商业交换和手工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这一点必须要尽快在各国普及铁器。

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发展,农业的发展才是商业和手工业的基础,这一点适弄得很清楚。

对昭之埃而言,铁器也是楚国一直想要的东西。

楚国不是没有铁器,但是真的少有铁制农具,那些海绵铁锻打手段制造的铁器成本依旧太高,而且制作周期太长,用来做农具过于昂贵。

墨家的铁器是沛县现在的主打产品,而沛县距离楚国的精华地、距离昭氏的封地又的确有些太远。

适考虑到运输成本,考虑到将来中原大战大致同往南阳的路路交通可能被切断,也更考虑到对楚国的渗透和扶植一批手工业者和大商人的必要性,提出了这么一个办法。

实际上,这是极为阴险的手段,只是此时尚无这种模式,昭之埃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而适除了站在墨家的道理上,阐述了一番这是利天下的道理后,又站在楚国的角度上阐述了一番对楚国的好处。

一则是民众可以有大量的农具,楚国精华之地发展起来也更快。

二则楚王每年可以获得收入,这些收入又是以往所没有的,等于白得。

三则是开矿这种事,需要“天下豪强”来做,政府做不好,没有资本力量的普通人也做不好。

论及此时的天下豪强,大约没有别的商人敢于和墨家这个组织争第一豪强的名号。

技术问题是一方面,而政治上如果“征徒隶”去做,容易“逃亡而不守”。

如果征发人民去干,又要“下疾怨上,边境有兵,则怀宿怨而不战”。

从政治上,似乎也是在降低楚王的统治成本。

这一点适确信楚王会答允,因为楚国的统治能力和统治水平,实在是太低,连贵族封君都收拾不了,更不要说什么盐铁专营这种难度要上天的集权手段——楚国能够这样的手段,也不至于被逼的让右尹千里迢迢来沛县求墨家出面帮助,问墨家贷款。

适表示,只要楚王同意这件事,本金就算偿还完毕。二十年后,若是楚王觉得依旧有利,那就可以续约,到时候就是十三分成,长久有效。

并且,这一次继承权之争,可能要持续很久,楚国用钱用兵器的地方很多。

墨家众人也表示,如果楚王真的只是进行防御性战争,只要能够保证“非攻”,墨家日后也可以不断地借款给楚王。

甚至于可以用“租地”、“包税”、“专营”等等方式作为支付手段,不需要楚王给予现金偿还。

适又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样一来,墨家给楚国带来的发展,民众得利,而且楚国的财富也大为增加,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昭之埃思考之后,实在觉得没什么可以质疑的。

墨家行事,本就出人意料,不再此时的规矩之中。若是别人,他定会有所怀疑,可这是墨家众人所言,他已经信了八分。

只是出于内心潜在的忧虑,询问道:“墨家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墨子哈哈大笑道:“当然是为了‘利天下’啊。利楚之万民,利非攻之战,这正是符合墨家道理的。”

“义是墨家的宝物,金玉是商人的宝物,这都是利,只是不同的利。正所谓交相得利,便是墨家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