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五章 阵整亦恐虚实扰(七)(第2/3页)

楚王大喜,这种事怎么看都是楚人占尽了便宜。

三年内有优势,完成宋、郑两国的部署,获得对晋的优势再不兴不义之战,那楚人大为有利。

三年内无优势,到时候只能防守,也正好可以借助墨者的力量来守城。

熊当自认三年时间足够,足够他获得威望,从而在三年后开启国内变革,所谓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到时候借助墨者的力量,又能平衡国内的贵族,至于说是不是有利天下之心,那倒是可以伪装出来的。

于是双方成盟,祭祀天地。

整个过程,楚王也没有责问墨者出城夜袭之事,本就是三年之后生效的盟约,楚王又觉得占据优势,会盟归会盟,战争归战争,两者互不影响。

按说楚王的心情应该是愉快的,尤其是之前天气不错,在三十里外割麦的时候,又有一个叫桑生的宋地农夫进献了割麦堆麦垛的方法可以防止雨淋,更是无忧。

那农夫获得赏赐,又因为熟悉一些稼穑手段,陈地阳夏俱在淮北,正可种麦,便也得用。

收麦之事顺利,粮草堆积,就算破城也能有仁义之名,还能有足够的粮食对抗可能的三晋干涉。

只是这几日城上夜夜出城袭扰,楚人靠前的军垒之内的兵卒不堪其烦,疲惫不堪。

白日里,楚军要击鼓防备那些墨者的宣传,士卒不能休息。

晚上,城内似乎夜夜都会派人出城袭扰,每天都会鼓声连连,夜里不知多少,又只能以弓弩防备。

半个多月下来,楚人的弓箭消耗极大不说,前面扎营的楚人已经出现了极多怨言,那些墨者的言论更是在楚营内大规模流传。

士人不满,庶农不满,工商不满,僮隶不满,总之前军士气极低,需要换防到后面休息。

前后调动的时候,城内的墨者带着百余名精锐又在白天袭扰了一次,趁着楚军交接的混乱,俘获百余人,又抓走了几名楚将,导致士气更低。

这一次楚王能看出来应该是墨者亲自出面袭扰,队伍整齐,行进极快,纪律严明,趁着楚人阵型移动的时机袭击得手便迅速撤回。

突袭之后不久,楚人交接后两天,又下了一场雨,那些新近靠前的士卒军心倦怠,城头又在夜里不断派人下城袭扰,怨言四起。

楚王知道在这样下去,如果还不攻城,那就只能继续后撤到数百步之外了。

攻城也不是真正的攻城,只是为了让城内做好准备,从而城内先乱从而拿下商丘。

但即便是一次装模作样的攻城,也需要士气,就现在楚人的疲倦和士气,这一次攻城肯定组织不好。

关键就在于,这次攻城一定要像那么回事,否则不可能调动墨者的注意力,也就不可能让城内的宋人六卿有机会发动政变。

可墨者如今还能经常出城袭扰,可见城内稳固,想要为城内创造机会,就必须要提振楚人的士气,才能完成一次假攻城,否则墨者未必需要使出全力防守。

烦躁忧虑之中,楚王便道:“城内出城袭扰,只以弓弩攒射,虽不得靠近,却也夜夜不得安宁。”

“城内既有勇士,我楚人岂无勇者?今夜便准备反袭,一旦城内在此出城夜袭,便选勇悍之辈,杀败宋人,提振士气!”

他是带着怒气的,因为不可能派他的车广亲自去做这件事,而上回那些出城夜袭之人的手段楚人也曾见过,非比寻常。

其余贵族不愿意动用自己的私属去做这件事,互相推诿,若是派遣士卒又肯定打不过,因而无人应承。

夜战本就凶险,又要靠近城头,到时候万一城上羽箭齐发,未必能占到什么便宜。

好在大贵族不愿意去,小贵族却愿意立功,营中寻找善战勇士,又选了一潘姓小将带队,当夜便埋伏在前军军垒之中,只待夜里城头鼓声再起,便靠近城墙搏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