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章 炉铁奇技啮桑沸(七)(第2/3页)

以及,沛县自己的管雨旱水涝的神明:那条据说马上就要开挖的水渠。

塑造这一尊神明的,将是每个农夫的手,而这个神明将会真正做到有求必应。

正如墨者所讲的那些故事,有巢氏并不能让阴雨不降落在族人的头顶,但却可以建造起房屋遮挡。房屋,就是那些盼着不会淋雨的族人的神明。

这些原本信奉那些巫祝的农夫,经过了两年潜移默化地改变,已经开始信奉另一种神明——当年治水的圣王大禹所最熟悉的、集结万民之力的、源于手掌之茧和腿足之痛的神明。

慢慢改变这一切的适,以墨者宣义部部首的身份,引领着众人的笑声和欢呼,又在欢呼之后,让众人安静下来。

他想说点什么,可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墨者看着他,希望他能讲更多的道理。

农夫看着他,希望他能描绘更多的未来。

但,适在众人的安静中思索许久,终于高声喊道:“春耕之前,沛县各伍均有铁犁!夏收之前,沛县各家均有铁镰!”

此时此刻,这比任何的道理更动听,也比任何的未来更美好。

人群轰然,民众们冲到前面,抬起那些墨者,高高地抛起,用这种方式表达着他们的心情。

不远处的墨者中,一直对适被提名为宣义部部首这件事耿耿的告子,回味着适刚才说的那番话,长叹一口气。

若刚才是自己,怕是讲不出这两句话。

或许自己讲的会更好听,会更有道理,但……绝不是民众最爱听的话,至少此时不是。

他想,或许,适真的可以点燃民众的激情,而自己终究还是差了一些。

许久的欢呼后,告子走到墨子身边,行礼道:“先生,我明白了。”

他没有说自己明白了什么,但墨子知道告子明白了什么,点头道:“明白就好。”

明白不代表去做,也不代表认同,更不代表彻底心服,明白只是明白。

但对墨子而言,弟子能够明白这些、能够解开心中的疑惑,这已经是一种进步。

当人群再一次安静下来后,适才真正地开始讲未来、讲道理、将那些墨者的义、将那些铁器将带来的改变。

虽然还不知道第一炉铁的质量如何,但至少弄出了铁,至少比石头要强,至少墨者还有很多的时间可以改进。

距离春耕还有一段时间,犁铧头之类的东西可以先弄出来。

距离秋收还有更长时间,镰刀锄头之类的农具可以慢慢弄出来。

距离熟铁打造成铁器再想办法渗碳成钢作为兵器,那可能要更久的时间,但现在还有青铜,还有公造铸这样的铸造青铜的大工匠,墨者的许多兵器还可以用青铜代替。

距离熟铁打成卷再团成长筒,需要的时间或许更长,但不计成本不求近愿地尝试,总会在数年或者几十年内出现。

而足够的铁器,也会让诸夏的农业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不只是沛县的,而是整个九州。

农业是手工业的基础,适一直这样认为。

当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大片荒地被铁器开垦之后,越来越便宜的粮价会催生出一大批的“变业者”。

这是从管仲齐桓时代就面临的问题,现在一样会面对。

奖励耕战的法家、与催生手工业市民阶层的墨者,已经不再可能融合在一起了。

各国、诸子,将会根据新的形式、新的事物,采取各种不同的变革手段,激发出更多的更激进的思想交锋……以及农产品提升后,更多的有闲阶层。

适和墨者讲的一些道理,在石器、铜具、井田的时代,需要苦心思索才能明白。但在铁器、牛耕、私亩出现后的时代,却是具象的,可以让更多人在这个物质基础上更容易明白。

因为墨者设计的天下,在尧舜大禹的时代,那是行不通的幻想;但在铁器、牛耕、造纸、火药等出现的时代,却出奇地合拍。